中美關稅大戰最大成果不是中國勝了,而是美國再無可能排除中國
倚窗聽雨
2018年,當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額關稅時,他可能做夢都沒想到,五年后,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卻成了這場關稅戰的真正“受害者”。如今,隨著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庫存即將耗盡,美國市場一片混亂。零售巨頭沃爾瑪緊急通知中國供應商恢復發貨,而關稅成本居然要自己掏腰包!這是怎么回事?世界第一經濟體的驕傲真的被中國“打趴下”了嗎?背后究竟有何內幕?
事情一開始就充滿了戲劇性。特朗普在貿易戰初期信誓旦旦地表示,關稅不僅會逼中國“低頭”,還能振興美國本土制造業??涩F實狠狠地打了他的臉。按照現在的關稅稅率,從中國進口價值100美元的商品,美國企業需額外支付45美元關稅;企業若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最終售價變得高昂得讓人難以想象。關稅戰打到竟成了一場企業啃虧本、消費者喊扛不住的全面崩盤。
而美國零售巨頭們,尤其像沃爾瑪這樣的企業,顯然成了最先“撐不住”的群體。作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沃爾瑪的崛起離不開中國制造的廉價和高質量商品。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使得這些企業的經營模式被硬生生“改了形”。更滑稽的是,這些企業只能偷偷摸摸走出自己的路——和中國供應商達成協議,先自掏腰包承擔關稅恢復發貨。特朗普竟被自己手中的“關稅大棒”砸得如此狼狽?
特朗普的“算計”為什么這么快淪為一場鬧???答案其實不復雜他對全球產業鏈的依存關系完全估計不足。
一開始特朗普似乎對自己發動貿易戰信心滿滿。美國既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又手握“美元霸權”的王牌。在他的邏輯里,只要增加關稅,中國出口企業就會受不了,會乖乖來談判,甚至“跪地求饒”??涩F實偏偏唱了反調。從2018年開局到2023年,歷經五年時間,事實反復證明美國消費者更需要中國制造,而不是相反。
老百姓的感受最真實。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日子里,美國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難?商品價格高到離譜,“退堂鼓”直接敲響。曾經不到10美元就能買到的中國制造小家電,現在起碼翻了兩番。更離譜的是,連最普通的圣誕樹裝飾燈,都因為成本暴漲,讓圣誕節少了點“光明”。
美國零售商也沒好到哪兒去。他們最初還幻想能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商,于是跑去越南、印度等國家考察。結果一圈下來,發現這些國家不僅價格沒優勢,產能和質量也根本不夠看。他們不得不打道回府,再次將目光投向中國。這才有了沃爾瑪主動與中國供應商協商復貨的故事。
看起來,中美之間貿易戰似乎逐漸歸于平靜,美國零售商也找到了“自救”辦法,但真的就風平浪靜了嗎?答案是表面平息,實則暗流涌動。
特朗普的支持者依然堅持認為,貿易戰是捍衛美國利益的必要手段。他們批評沃爾瑪這樣的跨國企業“咎由自取”,稱這些公司過度依賴全球供應鏈,如今被反噬是活該。更有鷹派政客叫囂稱,還應該進一步加征關稅,迫使企業將制造回流美國。這種觀點真的站得住腳嗎?
在經濟學家這種“逆全球化”的做法表面上旗幟鮮明,實則南轅北轍。制造業回流不是喊幾句口號就可以實現的,它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更重要的是,美國本土的勞動力成本高得驚人,不是每家企業都能負擔得起。更悲哀的是,即便企業們咬咬牙把生產線挪回美國,最終買單的還是普通消費者。
,越是深入分析,就越讓人看清這場貿易戰的本質它不僅沒有讓美國“再次偉大”,反而將成本悄悄轉嫁給了自己的企業和人民。問題是,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真的意識到了這一點嗎?
懸崖邊的故事總得有驚天反轉,而這一回,壓力再次襲向美國。
就在美國零售商以為恢復發貨可以喘口氣時,新的問題浮現了。根據中國媒體的報道,許多美國企業的訂單已經被永久取消。中國制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將產業鏈轉向其他國家。研究數據顯示,如今中國的出口市場已不再單一依賴美國,東盟、非洲等地區正逐漸替代美國,成為新的貿易伙伴。換句話即便美國企業想“回頭”,中國也未必會輕易接納他們。
更可怕的是,美國的美元霸權也迎來威脅。特朗普政府曾動輒以封鎖美元支付體系(SWIFT)“制裁”他國為威脅,認為這是對付中國的王牌。然而事實證明,這一招對中國并不適用。中國早在數年前就已經開始布局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統(CIPS),并通過數字人民幣擴大全球結算網絡。如今,這些努力不僅為中方在逆風中提供了底氣,還向全世界指出了美元霸權的漏洞。
就在大家認為美國還能憑借消費市場和金融霸權東山再起時,卻發現中國的“棋局”早已布好。沒有什么比這更令人震撼了特朗普原本以為的勝利,正在變成一場華麗的自我淘汰。
盡管中美貿易似乎“脫鉤”無望,但背后的危機從未遠去。
兩國雖然依然保持著貿易往來,但由于信任的崩塌,合作變得比以往更加謹慎。此前美國對中國祭出的高科技出口禁令,讓中國上下意識到,唯有自主創新才能避免被“卡脖子”。而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步步緊逼,也讓美國更加憂心,生怕原本占主導地位的產業鏈地位開始失守。
與此兩國關于市場開放的談判僵持不下,雙方間的分歧也越發對立。美國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但中國則堅持對“狼性資本”保持謹慎態度。而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競爭,則使得雙方更難有和解的可能。
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西方分析人士預測,未來幾年中美關系極有可能進入一個“長期對抗”的階段。而這種狀態下,普通老百姓的福祉必須讓位于地緣政治博弈,這顯然是最糟糕的結果。
一場關稅戰,打出了誰的錯與誰的對?有人說特朗普很“天真”,總以為抓住供應鏈就抓住了話語權。可惜,無論怎樣包裝,這場貿易戰只證明了一個事實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轉,任何單邊主義的冒險終將是徒勞的。美國零售商為何轉變態度,急忙找中國供應商復貨?并非不是因為他們發現,沒有中國制造,自己的商業模式根本無以為繼。
或許這才是全球產業鏈的奇妙之處看似分開的國家,實際上早已是同舟共濟。
有網友調侃,美國想靠“關稅大棒”把中國打趴下,卻像一個猛砸雞蛋的石頭,自己先裂了??墒菑牧硪粋€角度中美經濟“脫鉤”真的有可能嗎?如果哪一天真的徹底分離,最終“哭暈”的會是消費者,還是國家?留言告訴我,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