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許繼彬 李書寶 通訊員 高華/文圖
電力調控中心是電網的“指揮中樞”,肩負實時監控電網運行狀況、指揮處置各類異常的重要職責。
在豫西邊陲三門峽,“85后”的陳瓊已在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工作16個年頭,用一次次精準研判和專業調度,成為這座城市燈火跳動的“守護者”。面對工作難題,用突破的勇氣和較勁兒的態度,成為創新工作的“探索者”;面對綠色能源的“資源稟賦”和“雙碳”目標,她又奮勇爭先,助力構建起新型電力系統,成為綠色轉型的“實踐者”。
追光奮斗的人,終會光芒萬丈!4月28日,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陳瓊作為1670名全國勞動模范之一受到隆重表彰。
守護者:柔肩擔重任 守護城市萬家燈火
在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已工作16年的,始終覺著自己是“電力新人”。從剛入工作時“緊張到頭皮發麻”的調度員,到如今冷靜從容的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主任、黨支部副書記,即使身份不斷轉換,但她奮斗的腳步始終不止。
陳瓊第一次走進供電調度控制大廳時,“看著密密麻麻的電網圖和閃爍的電腦屏,只覺得腦皮發麻。”
而在三年后,因工作能力突出,陳瓊擔任調度班班長。此時,她已再無兩年前的緊張與不安,更多是淡定與自信。問其中緣由,陳瓊笑說,調度控制工作是電網的 “大腦”,而調度員則是電網運行的“指揮官”,掌控著整個電力系統的調配,而她能做的,便是讓所有變電站、高壓線路等,清晰刻在腦子,練就“最強大腦”。
只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若將故事拆解到每一天,背后都是無數繁瑣又不容差錯的工作細節:調度控制中心需24小時值守,每天接電話數百條,為方便操作,陳瓊要將電話直接夾在耳朵下,手上快速操作,之后便是迅速下達調度指令、關注廠站運行狀況、分析電網潮流數據……
在調度中心指揮大廳,陳瓊打開工作電腦,一邊敲擊鼠標一邊演示,密密麻麻、不同顏色的線路分布于全市地圖上,全域內千余條線路躍然眼前。
陳瓊介紹,每次遇到故障時,工作人員需快速研判停電范圍和故障原因,全神貫注監視大屏上的負荷曲線,及時下達調令,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在負荷預測時,必須精準無誤,因為稍有偏差,后續的電網平衡就會受到影響。一旦發生事故,他們需第一時間沖上去協調,要確保調控萬無一失,其中壓力可想而知。
2024年,陳瓊擔任調度控制中心主任、黨支部副書記。雖已在該崗位工作近10年,但陳瓊越發“小心謹慎”。“調令如山,每一條線路都連著千家萬戶。每當站在調度臺前,自己精神立馬就緊張起來,讓你睡覺你都睡不著。”陳瓊說。而正是憑著這樣的警覺和細心,她守護著城市的萬家燈火。
探索者:“電力+氣象”跨界融合 探索創新發展新路徑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在豫西三門峽,山巒起伏,峽谷茵茵,自然氣候呈現“山多、大風多、鳥類多、河流多、微氣候多”的“五多”特點。“往往是山下晴、山頂雪,市區晴、山窩雪。在遇到突發天氣險情時,我們電力調度巡檢等總是滯后一步。”陳瓊說。
如何破解既要保障電力供應安全可靠,又能根據天氣情況“瞬秒”開展調度運檢,成為擺在陳瓊面前的難題。為此,陳瓊決定讓“電力+氣象”實現跨界融合。
找專家、會團隊、忙討論……在氣象數據與供電數據模型幾經融合下,2024年,她促使當地電力氣象預警體系正式運行,成功構建市、縣、鄉三級區域網格級氣象預報服務,實現預警短信直達一線,提升對強對流、覆冰等氣象災害的感知力和防災能力。這套“地市級電力氣象預警體系”,以數字神經般的敏銳,有效降低停電風險,守護著崤函大地的電路動脈。
新時代的工匠,需要用一次次“突破”來檢驗創新成色。
“1開關自動合閘,變電站回恢復負荷,用時10秒!”陳瓊激動的看著屏幕上的結果,緊握的手此刻也緩緩松開。2024年10月底,國網三門峽供電公司通過預設策略,模擬轄區內某110千伏變電站“故障跳閘”,在此情況下啟動該變電站網絡備用電源自動投入設備(簡稱網絡備自投)動作,用于檢驗基于國網智能電網調度系統下的創新性開發與布置成效。這項創新性模擬試驗正是在陳瓊主導推動下,在全省率先完成網絡備自投實傳驗證并投入閉環運行,將變電站故障后恢復時間由“小時級”縮短至“分鐘級”。
陳瓊的“探索勁兒”遠不止這些。
她積極開展QC和科技創新活動,高效完成《研究城市電網倒負荷新方法》、《降低調控人員結構性缺員比例》等技術課題,精準優化調控操作流程,大幅提高人才利用效率,全力服務“雙碳”目標,分獲全國《海立杯》QC成果發布會二等獎、河南省質量管理協會QC成果二等獎,以技術創新助力構建“安全、靈活、綠色”的新型電力體系。
實踐者:瞄準“綠電”轉型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你家的電從何而來?可能是崤山上的風,也可能是黃河的水。
“雖然目前仍以火力發電為主,但我們清潔能源開發優勢多、前景好,開發量正在急劇增長。”已早早將目光瞄向“綠色電能”的陳瓊,介紹起相關數據信手拈來。“這就要求當地電網的承載、消納能力必須同步跟上,加快地區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可以說勢在必行。”陳瓊說。
大勢所趨,便乘勢而上!
近年來,立足當地水豐、光富、風好、地廣的綠色能源“資源稟賦”,陳瓊便瞄準“雙碳”目標,不斷將技術創新融入到能源發展中,持續優化當地電力資源配置,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全市43座新能源場站順利并網。據了解,當地近兩年新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也逐年上升,2024年同比增長達11%以上,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百萬余噸,有效助推地區實現全綠能供電,使當地清潔能源開發在全省“贏在起跑線”。
與此同時,在推動“綠色外送”工程中,面對豫西山區新能源消納難題,陳瓊主導實施“東送能力提升方案”,通過新能源場站并網、優化網架結構、引入穩定輸電技術等措施,有效推動三門峽東部電網加強等多項電網建設工程順利實施,保障當地綠色清潔能源高效、穩定輸送,東送能力從兩年前的20余萬千瓦提升到現在的80余萬千瓦。
在陳瓊看來,綠色,正在成為中國能源發展的底色,乘“風”逐“日”的“綠電”,對于矗立在黃河岸邊的三門峽而言,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她和她的同事,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工作中,已整裝待發、蓄勢前行。
追光者,奮斗不止,自有光亮。
16年風雨、16載歷程,陳瓊深深的扎根在電力行業,相關榮譽紛至沓來。2014年獲得河南省勞動模范;同年,其帶班組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2025年更是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候選人的殊榮。每當華燈初上,三門峽“一河兩岸”璨若星河,繁華綻放,陳瓊看到的是“電力人”的榮光,電力玫瑰在此刻具象顯現。
如今,陳瓊努力的方向愈發明晰。在她每一處奮斗拼搏的路上,萬頃春暉正破曉而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