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摳搜搜花了很多9塊9”
“可以買貴的,但不能買貴了”
“不敢花1000塊
但敢花一百個9塊9”......
近日
有關年輕人“矛盾消費觀”的視頻
頻頻沖上社交平臺熱門
不少網友看完直呼
“照鏡子”“是我本人了”
“又摳又大方”的年輕人都把錢花哪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費主張。這屆年輕人既任性又理性的消費主張,看似矛盾,又有著在物質豐富年代的自我與張揚。
4月29日,中國青年報社通過對青年群體的調查、記者的深入采訪,利用AI工具, 以人機協同的方式,給春日經濟里年輕消費一族“畫像”,也記錄時代中的青春腳步。
既為興趣花錢,又會節儉生活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1.02%受訪者認同“再省不能省興趣”,日常生活可以節省,省下來的錢花在興趣愛好上。89.41%受訪者會為小眾愛好消費,其中33.99%受訪者在這方面消費增加了,10.10%受訪者消費減少了,45.32%受訪者表示沒有變化。
此外,受訪者會為旅游(92.41%)、潮玩周邊(77.34%)、演出(58.11%)、體育戶外(84.14%)、游戲(73.61%)、寵物(53.27%)等買單。
受訪者是否曾在一些興趣愛好領域消費
既品質社交,又私下低耗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3.20%受訪者認同自己一個人的消費可以節省,但在社交方面該花的錢要花。79.11%受訪者會為社交娛樂消費,近一年中,28.90%受訪者在這方面的消費提升了,15.86%受訪者在這方面消費減少了,34.35%受訪者在這方面消費沒變化。
96.57%受訪者會在和朋友聚餐上消費,近一年中,52.05%受訪者在這方面消費更多了,11.08%受訪者消費更少了,33.44%受訪者表示沒變化。
受訪者近一年來消費情況變化
既自我投資,又精簡日常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5.55%受訪者認同“再窮不能窮‘教育’”,平時可以節省一些,提升自我的錢該花得花。88.06%受訪者曾為知識或技能提升付費,近一年來,36.56%受訪者在這方面的消費提升了,10.53%受訪者消費減少了,40.97%受訪者表示沒有變化。
84.14%受訪者曾為體育運動、戶外消費,近一年來,28.35%受訪者在這方面的消費提升了,15.43%受訪者消費減少了,40.36%受訪者表示沒有變化。
受訪者是否認同“再窮不能窮‘教育’,平時可以節省一些,提升自我的錢該花的花”
既有養生焦慮,又會適度釋放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5.89%受訪者會擔心亞健康而購買養生、保健產品,又忍不住偶爾為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費。
83.76%受訪者曾為養生健康消費,近一年來,32.88%受訪者在這方面的消費提升了,9.06%受訪者消費減少了,41.82%受訪者消費沒有變化。95.84%受訪者會購買零食,95.77%受訪者曾消費咖啡、奶茶等。
受訪者是否會擔心亞健康而購買養生、保健產品,又忍不住偶爾為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費
既打造人設,又注重實用
消費中的個性顯現,是當下年輕人消費的特點之一。中青校媒調查顯示,近一年中,55.17%受訪者在服飾鞋子方面的消費更多了,11.88%受訪者在這方面消費減少了。48.74%受訪者在美妝護膚方面消費提升了,10.72%受訪者表示這方面消費減少。另一方面,在有些領域的消費,年輕人又以實用為先。
調查顯示,受訪者會在基礎服飾(70.36%)、日常用品(44.15%)、日常餐飲(38.33%)、美妝/護膚產品(26.76%)等領域選擇平替,僅6.43%受訪者從不選擇平替。
受訪者是否會在一些消費領域選擇平替
既付費省時,又耗時節支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95.59%受訪者會花時間研究如何省錢,11.64%受訪者會花很多時間,39.68%受訪者會花較多時間,44.27%受訪者會花較少時間。受訪者省錢的方式包括和朋友拼單、分攤會員(45.93%),在線上、線下不同平臺或店鋪貨比三家(42.44%)等。
與此同時,95.29%受訪者會為省時而花錢,21.74%受訪者經常會,49.30%受訪者有時會,24.25%受訪者偶爾會。他們省時的操作包括購買視頻網站免廣告會員(37.78%)、選擇外賣優先配送(32.76%)、快遞上門取件(30.50%)等。
受訪者是否會付費省時或耗時省錢
大學生談消費里的“矛盾美學”
“每天少吃一個雞腿換來一個‘趁手的家伙’,我感覺挺值的。”就讀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張昊天,每個月都會在自己的小愛好——游戲上投入200-300元。作為游戲達人,前不久張昊天在觀看某短視頻平臺上的評測視頻后,花800元買了一款鼠標,“改善自己的游戲手感僅僅是其中的一小方面,更主要的是為了自己的手部健康著想。”
進入實習階段后,張昊天直言休閑娛樂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希望盡可能獲得最好的游戲體驗,掃除工作給我帶來的疲勞。而購買一些虛擬產品,的確能豐富我的視聽感受。”他說。
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摳摳搜搜花大錢”的年輕人有更多元的定義和理解。巢湖學院的閆國俠認為,相比起日常買衣服和護膚品,將錢花在旅游上更加值得,“旅游消費其實是對自身眼界的投資”。
去年,閆國俠和朋友到廣西旅游,正好趕上當地舉辦“三月三”文化活動。在柳州,她花十幾元品嘗到了心心念念的螺螄粉;在桂林,她見識到從未見過的山水交融;在南寧,當地人載歌載舞的場景也讓她印象深刻。“這些體驗比直播間搶購更有獲得感。”閆國俠的旅行賬本顯示,五天三城的“特種兵之旅”總花費兩千多元,其中體驗型消費占了一大半。
同樣注重精神剛需、選擇體驗消費的還有就讀于安徽大學的趙雨晨。他的旅游地圖是高中畢業時班主任制作的“蹭飯地圖”。“與其說是旅游,不如說是走親訪友。”趙雨晨說,白天和自己高中時要好的玩伴邊聊邊逛,晚上在當地的特色小館敘敘舊情,這樣的“探親式旅游”不僅實現了他的旅游目標,更滿足了他的情感需要。
既能省就省,又能為興趣愛好和情緒價值買單,許多年輕人的消費觀是理性與感性并存,是質價雙優。
“長期主義這個詞最近討論很多,消費也該評估長期價值。”面對商家層出不窮的營銷策略,閆國俠還總結出“三不原則”:不參與復雜滿減的購物節、不信奉“拍一發十”的捆綁銷售、不開啟任何消費信貸功能。“真正的省錢不是耗費精力比價,而是認清真實需求。”
如今,閆國俠會把心動商品放進購物車“冷靜兩周”,超過七成會被最終刪除。她在朋友圈寫下:“真正的自由,是擁有不被物欲綁架的選擇權。”
調查顯示,70.36%受訪者會在T恤、襪子、運動服等基礎服飾上選擇平替,44.15%受訪者會在洗護用品、紙巾等日常用品上選擇平替,38.33%受訪者會在日常飲品和餐飲上選擇平替。
這意味著,尋找同源、同廠、同工藝和同材質商品的年輕人,不再過于追求品牌的高溢價,不再被消費主義所惑,他們回歸物品本身。在主動參與消費決策的“優化”中,年輕消費者正尋找多重需求的平衡點。
該省省該花花
敢不敢曬曬你的4月賬單?(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