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唐卓雅 李科文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近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醫生肖飛被妻子實名舉報婚內出軌多人。4月27日晚,中日友好醫院發布情況通報,對肖飛作出停職處理決定。經核查,舉報材料反映的肖飛個人問題基本屬實。據相關規定,對肖飛予以開除黨籍處分,并解除聘用關系。
在此事中,最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肖飛的妻子指控肖飛曾在手術期間將病人扔在手術臺40分鐘。就此事,涉事雙方的解釋存在分歧。肖飛稱因身體不適且需協調人員,在確保患者安全的情況下離開;而網絡流傳的醫護群聊天記錄則顯示,肖飛離場與手術室內部糾紛相關。
二是肖飛出軌對象董襲瑩的求學經歷與職業履歷存在爭議。董襲瑩本科學習經濟學,后通過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4+4”培養項目拿到醫學博士文憑。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就讀期間,董襲瑩跨領域發表多篇醫學論文,其學術成果真實性及專業領域頻繁轉換的合理性,引發公眾質疑。
手術離場40分鐘已涉嫌違規
公開資料顯示,肖飛為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醫療組長,擅長肺部磨玻璃結節、肺小結節以及早期肺癌的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治療,肺癌、食管癌的綜合治療,氣胸、縱隔腫瘤等的外科治療,已累計獨立完成單孔胸腔鏡手術及復雜疑難胸腔鏡微創手術近1000例。
肖飛妻子在舉報材料中“曝光”了作為手術醫師的肖飛,曾在2024年的一場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即將正式開始前中途離場,而此時接受手術的患者已完成麻醉等準備工作。
該事件起源于與肖飛有“特殊關系”的二助手、規培醫師董襲瑩和同臺護士王某的突發爭吵。
據肖飛向財新提供的《關于2024年7月5日手術室糾紛事件的澄清》,肖飛稱:“系列準備就緒,手術9點左右正要開始,護士王某向董襲瑩說了‘你憑什么白了我一眼?’接下來王某更是嚷嚷“胸外科沒人了么?”
但據網絡流傳的“中日手術麻醉科醫護群”截屏內容,另一種對當時現場的說法是:我們正在擺體位,規培醫師董襲瑩剛到手術時間就說“白了我一眼”......干嘛啊?大家都很忙!真沒空看她......是不是來做手術的啊!
此后,手術室內爆發了激烈爭吵。已完成麻醉等準備工作的患者正躺在手術臺。
據前述流傳的醫護群截屏內容,“肖飛亂接話發脾氣,把手套扔了衣服脫了,下臺說要更換巡回護士,不然手術就停。肖飛把規培醫師董襲瑩衣服解開帶她下臺。現在手術時間沒有醫生。”
據針對肖飛的舉報信,肖飛和規培醫師董襲瑩離開手術室時間長達40分鐘。
據《經濟觀察報》,肖飛對此解釋:“期間我感到頭暈、手抖得厲害,實在無法開始手術,在確保麻醉后的病人很安全,且有麻醉醫生、臺上護士在場看護的情況下,我摘掉手套、脫手術衣,到手術室門口與領導協商能否更換巡回護士。”
肖飛稱,在等待領導回復的過程中,為避免進一步沖突,也為調整身心狀態,他返回病房測血壓、吃降壓藥、喝水,平復心情后,和一位朱姓醫生一起返回手術間順利完成了手術。手術歷時112分鐘,出血10ml,術后患者順利康復,術后第6天正常出院。
4月29日,界面新聞致電中日友好醫院官網總部電話,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雖然最終手術順利完成,沒有發生意外,但肖飛開刀前的突然離場,且時間長達40分鐘,已暴露出中日友好醫院的在手術管理不到位。
據國家衛健委曾在2023年發布《手術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其中稱,各醫療機構應強化手術人員及環節核查,避免出現計劃手術醫師與實際手術醫師不一致的情況,保障手術過程中主要術者(含第一助手)和麻醉醫師全程在場。
據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麻醉科醫師凌肯在微博上說法,其他同事在等待肖飛的40分鐘內無法進行任何操作。“由于缺乏手術刺激,病人誘導后肯定缺容量,血壓會往下跨,心率也會往下掉。麻醉只能減淺或用血管活性藥物。否則,患者會陷入事實上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在“誘導后——外科切皮”前這個時間段,麻醉控制很難,深了不行,潛了則容易患者在術中醒來。對于手術病人來說,麻醉只要開始,每分每秒都是不斷累計的麻醉風險。”
4月29日,四川一上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林小明律師向界面新聞表示,根據《醫師法》規定,“醫師應恪守職業道德,履行救治義務”,醫生肖飛在手術進行中無正當理由離崗,應認定為嚴重失職,可以根據其行為及造成的后果給予警告、暫停執業或吊銷執照等處罰。
同時,根據《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等規定,醫生在手術中擅自離崗可能導致患者脫離監護,違反診療操作規范。若因此造成患者損害,那么將被認定為醫療事故。此外,若涉事醫生因離崗行為直接導致患者重傷或死亡,則可能涉嫌構成醫療事故罪,根據《刑法》規定,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從目前披露的情況來看,醫生肖飛尚未構成犯罪,但若查證屬實,應當予以行政處罰。
跨界醫學規培如何快速收獲多項成果?
目前圍繞董襲瑩主要有兩點爭議,一是其跨界經歷,二是是否涉及學術腐敗。
回顧董襲瑩的跨界醫學經歷,其本科在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女子學院就讀經濟學,2019年入選北京協和醫學院的“4+4”試點項目。
所謂“4+4”是指4年非醫學專業教育加上4年醫學教育。北京協和醫學院自2018年起開啟這項醫學教育改革,據北京協和醫學院2019年試點班招生簡章,招生面向畢業于2018-2019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或Times世界大學排名任一排行榜中排名前50名的大學、有志于醫學的應屆或往屆本科畢業生、專業不限。試點班在培養過程中采用分流機制,將在第一年學習結束后進行考核,合格者可以正式進入醫學博士(M.D.)培養計劃;不合格者可選擇轉入科學博士(Ph.D.)、科學碩士(M.S.)培養計劃或退學。
圖片來源:北京協和醫學院官網
這項教育改革為本科非醫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接觸臨床醫學的機會。畢竟按照國內的醫學培養模式,醫學博士生的正常學制是“5+3+4”,即五年醫學本科,三年醫學碩士和五年醫學博士,或者臨床八年制(本博連讀),最后才能獲得醫學博士的文憑。按照這種模式培養,如果本科學的不是臨床醫學,則意味著徹底與醫生這個職業無緣。
但是通過協和的“4+4”模式,無論本科學的是什么專業,都可以通過四年的醫學培養獲得醫學博士文憑。
“4+4”模式開辦的初衷是為培養臨床復合人才。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在2023年首屆醫學專業“4+4”模式畢業生的畢業典禮上曾表示,這項制度把醫學教育定位、建立在基于多學科本科教育的研究生教育上,以“納多學科背景者、納愛醫者、納天下賢才學醫從醫傳醫”的“三納”方式,面向全球著名高校所有專業的本科生招生......經過四年醫學教育后,將多學科基因在醫學界未來的實踐與發展中進行表達。
但這個制度卻也同樣為一些人打開了方便之門。2019年,董襲瑩被北京協和醫學院內科學錄取。入學后,一個本科非醫學的學生,卻迅速展現了其在多個醫學領域的成績。
圖為錄取名單 圖片來源:北京協和醫學院官網
在消化內科方面,2021年,董襲瑩作為第二作者,在《中華醫學雜志》刊發了一則文章《第551例 吞咽困難—胸腔積液—后縱隔囊腫》。該文章所分析的患者于2020年收入北京協和醫院,2021年3月手術完成,當時董襲瑩入學僅一年左右。
圖片來源:《中華醫學雜志》
在胸外科方面,據新華社報道,2021年11月,董襲瑩作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實習醫生,在北京市第六醫院的醫聯體胸外科病房手術室,與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市第六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團隊協作開展熒光腔鏡精準肺段手術。此時距離董襲瑩被北京協和醫學院內科學錄取僅兩年。
圖片來源:新華網
在神經外科方面,2022年11月,董襲瑩以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的背景發表了一篇名為《隱球菌性腦膜炎患者腦室腹腔分流置入術后的短期和遠期結局》的論文。
更“重磅”是的,在腫瘤方面,2023年,董襲瑩作為第一作者發表《膀胱癌臨床實踐指南(第一部分)》。所謂臨床實踐指南,一般是由頂級專家所編寫的對于某一種疾病的治療指導,而此時董襲瑩甚至還只是一名規培生。
上圖為神經外科論文,下圖為臨床指南
另外,網友爆料董襲瑩的博士畢業論文《跨模態圖像融合技術在醫療影像分析中的研究》研究方向為婦科影像,指導老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學家邱貴興。不過,目前知網已經無法查詢到董襲瑩的畢業論文。
可以看出,董襲瑩在規培后的學術生涯如火箭般躥升,而這些成果顯然違反常識。
盡管董襲瑩的入學研究方向為內科,但是其研究領域可以說是五花八門。2023年畢業后,董襲瑩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與其所學方向毫不相干的泌尿外科擔任住院醫師。4月29日,界面新聞記者致電北京協和醫學院,電話未能接通。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是國家衛健委所屬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也是新中國舉辦的第一家腫瘤專科醫院。按照規定,臨床專業醫學生畢業后需經歷3年的規范化培訓,在相關臨床科室輪轉學習,通過結業考核后才能成為具有獨立行醫能力的臨床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