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我還是帶我家孩子去看了學習困難門診……”
那天晚上,收到好友發來的微信長語音,她如釋重負的聲音傳入耳畔:“全套檢查都做了,醫生診斷不是ADHD,好歹放心了……”
原來,好友兒子今年三年級,在學習上問題不小。尤其是這學期,上課不認真聽講、小動作多,已經被老師投訴了好幾次。
而在家里,他的學習態度更不端正,做作業磨蹭拖拉,分心嚴重,而且特別粗心,作業正確率慘不忍睹。
眼看著兒子的成績越來越差,好友也越來越焦慮。
她開始擔心兒子會不會不正常,多動癥、閱讀障礙癥、阿斯伯格癥……這些疾病她都懷疑了一遍。
情急之下,她帶兒子去看了兒童醫院學習困難門診的專家號。
據好友說,檢查整整持續了一個下午,包括填量表、測智商、驗血、心腦電圖、生長發育評估等好多環節,大人還做了教養模式測評。
最后的檢查結果讓好友松了一口氣——兒子挺正常的,并沒有上述問題。然而,醫生的一番話,卻讓她破防了。
醫生告訴好友,綜合這些檢查來看,孩子在注意力方面并無缺陷。但測評顯示,好友家的養育模式屬于專斷型,大人對孩子要求嚴格,但缺乏溫暖和理解,容易導致孩子緊張、叛逆,出現心理問題。
換句話說,孩子本身沒有毛病,但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樣,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
想起上海同濟醫院副主任醫師梅竹的話:“小孩子的行為問題也好,情緒問題也好,背后很多就是關系的問題。”
原來,很多“學渣”并非先天沒有能力學好,而是后天的成長環境出了問題。
孩子陷入“學習困境”的同時,大人往往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踩了坑。
孩子異常的背后,可能大人早就病了
《超級育兒師》里,來過一個12歲的男孩,名叫龍威。
他不愛學習,沉迷游戲,尤其是四年級以后,幾乎每門功課都不交作業,考試成績更是墊底。
本以為這是一個叛逆熊孩子厭學的故事,但看過節目以后,網友們卻紛紛心疼起這個男孩。
原來,龍威的媽媽在輔導作業時,狀態非常可怕,一旦龍威做得不讓她滿意,她便會大發雷霆。
視頻中,她對龍威的責罵張口就來:
“為什么不做?為什么就這么懶?”
“考試零分,你對得起我嗎?”
“你就想變成一個廢物是不是?”
而在發現兒子題目做錯后,她更是暴躁地直接上手,先用手打,接著用繩子打,到最后干脆讓兒子罰站,自己不斷用繩子狠狠抽……那發飆的樣子,連育兒師都看不下去了,趕緊上前制止。
再看龍威,寫作業過程中,他就在不斷觀察媽媽的反應。當他發現媽媽生氣時,臉上肉眼可見寫滿了害怕,額頭緊張得直冒汗,身體也不由自主坐得離對方越來越遠。
他看似在寫作業,但實際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媽媽有沒有生氣”和“媽媽會不會打我”上。可想而知,這種狀態下完成的作業,根本不可能會好。
而長期處于如此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圍里,孩子又怎么可能沉得下心來好好學習呢?
紀錄片《我家孩子不想上學》中,兒童心理醫生林紅曾說:
“不想上學不是病,只是一個癥狀。一些孩子是在用他們的癥狀,用他們自己承受的巨大痛苦,來推動整個家庭的改變。
或許這是個契機,它讓我們意識到,家庭內部的情感不流動了,我們似乎忘記了怎么去愛了。”
事實上,孩子討厭學習也好,對立違抗也罷,其實這些暴露的問題都是“果”。至于那個“因”,根源實際在父母身上。
正如網上的一句話:“有問題的孩子往往是家庭中‘病得最輕’的一個。”
孩子出現異常,其實是家庭系統崩潰的警報。
而大人,說不定早已病入膏肓。
父母常見的“教育病”,把孩子越推越遠
在網上看過一位媽媽的故事。
在女兒小學五年級之前,她的生活一直風平浪靜。但如今,家庭生活卻變成了一個戰場,充斥著暴力和淚水。
而導火索,全部和女兒的學習狀態下滑有關——有時是作業本上莫名其妙的出錯,有時是孩子的走神和偷懶,有時是沒有讓大人滿意的分數……
孩子成績的倒退和心不在焉的學習態度讓這位媽媽無法接受。她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仿佛就是一個時刻會爆炸的炸藥桶。
情緒上頭的時候,她會像瘋子一樣控制不住地吼孩子。
而面對河東獅吼般的媽媽,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女兒態度同樣強硬。她會叛逆地頂嘴,公然和大人對著干。
矛盾最激烈的那一次,這位媽媽在失控之下打開窗戶,沖女兒怒吼:“今天誰都不要活了,我跟你一塊兒從18樓跳下去!”
不甘示弱的女兒見狀,立馬沖進房間拿出了剪刀:“不用跳樓那么復雜,我現在就自殺!”
當時,她被女兒氣到手腳發麻,天旋地轉,癱倒在沙發上緩了很久。
一地雞毛的生活,讓這位媽媽心力交瘁。她崩潰地表示:“我以前不這樣,但現在我越來越容忍不了小孩犯錯,動不動就被惹怒……我感覺自己已經病態了……”
教育學者朱永新曾說:“不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壞,但是如果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得更壞。”
養育過程中,有些坑我們或許不知不覺陷入了很久,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早已破壞了親子關系,給孩子造成了傷害。
朱永新總結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容易犯的幾個錯誤。
1、過度望子成龍,一切唯分數論
電視劇《小舍得》中,男孩子悠的哭訴讓人心碎:“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家長望子成龍,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未來有出息,擁有體面的人生。
然而,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標準卻太過單一,一切唯分數是問。
如此一來,我們很容易對孩子抱以不切實際的高期待,最終徒增焦慮,并不由自主地對孩子惡劣相待。
但其實,孩子只有成為他自己,才能生活得幸福,潛能才能得到發揮。
因此,與其望子成龍,不如望子成“人”——去關注孩子本身的特點和個性,讓他們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一個真實、善良、健康、快樂的人。
2、重智輕德的功利化
知乎上有個熱門貼:“兒子考上985,卻越來越冷漠自私了怎么辦?”
其中有一個回答獲得了高贊:
“如果你記憶里只關注過孩子的分數和名次,如果你的笑只為孩子的考試和獎狀綻放,那么恭喜你,孩子考了985,他就有資格對你冷淡。因為,你除了分數,忘了培養他愛人的品質。”
教育其實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大人只教給孩子要“成績至上”,那他終究會變成一個狹隘的利己主義者,在人生路上丟掉對善良、責任、感恩等珍貴品質的追尋,最終成為“白眼狼”。
只盯著學科成績,卻忽視了孩子的品格發展,那將是教育最得不償失的事。
3、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成長
朱永新提到:“對于父母來說,要進入童年的‘神秘之宮’,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一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把父母當成一個偶然闖進他們那個童話世界之門的人。”
隨著孩子的長大,高高在上、強勢專制的父母只會讓他們越發反感,也越發想要逃離。
要想贏得孩子的心,就要學會“共情”,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真正尊重并理解他們的感受。
而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能夠成為“成長型父母”,跟孩子共同成長。
想讓孩子更加優秀,從提升親子關系開始
在《心理營養》 這本書里,教育專家林文采博士強調:“好的親子關系,先于教育。”
關系順了,親子之間的聯結深了,孩子自然會愿意配合父母,把大人的話聽到心里面去。
至于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擁有和諧的親子關系,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提出了一個“3C原則”:
1、Contact接觸
一方面,指的是增加高質量親子互動的時間,放下手機或工作,主動親近孩子,全身心陪伴他們。
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心靈上的關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支持。
2、Communication溝通
親子之間要多交流多分享,可以充分利用休閑時間和孩子聊天。
在話題方面,應該選擇輕松有趣的、孩子感興趣的內容。
而除了聊天,非語言溝通同樣重要。比如擁抱、親吻、愛的凝視等,這些都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3、Culture文化
意思是說,家長要豐富孩子的精神層面,為他們提供積極而豐富的體驗。
這種文化的感召能夠讓孩子更加幸福快樂,并且在思想上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和自我存在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