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賀迪 記者 鄭亞雷)“劉大夫,我父親…還能挺過這個春天嗎?”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心臟病院副院長劉兵的診室里,苑爺爺(化名)的兒子攥著一疊檢查單,聲音顫抖。
劉兵眼前的這位93歲老人,體重僅有40kg,他瘦削的胸腔里,一顆每分鐘跳動不足40次的心臟正在艱難運轉。
極度消瘦,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冠心病、心衰、肺炎合并胸腔感染等10余種疾病……這樣一位曾被多家醫院視為“手術高風險”的患者苑爺爺,近日在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接受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植入術。術后老人恢復良好,心功能顯著改善。
超高齡+多病纏身 手術風險極高
苑爺爺經歷過戰亂年代的饑荒,晚年又送走了相伴幾十年的老伴。近三年來,嚴重的心臟問題讓曾經健碩的老人變成了瘦削的“紙片人”——整夜無法平躺,連翻身都會喘不上氣。
“心臟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就像‘交通信號燈’出現故障。”劉兵查房時,輕輕握住老人枯槁的手,輕聲道:“但您別怕,我們想辦法。”
多病纏身,血管鈣化嚴重如同“脆化的橡皮管”,心臟代償能力極差,難承重負,解剖結構異常加大操作難度,更棘手的是,老人極度消瘦的“皮包骨”體質讓傳統起搏器植入面臨極高的感染風險,術中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心臟破裂等風險更是顯著高于常人。
多學科“攻堅戰”:術前穩 術中精 術后嚴
如何突破高齡、營養不良、多病共存的重重難關?“這不僅是手術,更是一場生命接力。”劉兵團隊深知:任何細微失誤都可能導致心臟破裂。因此,他們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并進行了多學科協作。
術前“鋪路” 高齡患者的治療必須“穩”字當頭
心臟彩超顯示,老人的右側膈肌抬高、心臟位置抬高,三尖瓣瓣環位置變異,血管“像風化了的橡皮管”——鈣化、扭曲。劉兵團隊術前通過心臟彩超精準評估血管通路,創新采用“電極探路法”,用心電生理標測電極探明瓣環位置,確保手術入路的安全。
“無導線起搏器無需皮下囊袋和導線,避免了傳統起搏器的囊袋感染、血腫、導線斷裂或移位等并發癥,尤其適合皮膚薄弱、營養狀態差的低體重老年患者。同時,手術創傷小(經股靜脈植入),術后恢復快,更適合體質虛弱、合并癥多的人群。”劉兵解釋:“無導線起搏器與傳統起搏器之間是互補關系,不是替代關系,應綜合考慮患者的個體情況,評估風險和獲益比例,選擇合適起搏的方式。”
多學科會診群策群力,呼吸內科控制肺炎合并雙側胸腔積液,營養科強化蛋白支持,心內科優化心衰治療,為手術做好充分準備。
高齡低體重老人的血管“脆、硬、窄”,既要避開布滿“陷阱”的脆弱心肌,又要在不斷跳動的心臟中尋找最佳起搏位點。劉兵憑借豐富的導管操作經驗,搭載無導線起搏器遞送系統順利到達右室。
X線光影下,起搏器隨著心跳律動,當劉兵說出“牽拉實驗,確認起搏器位置穩定”時,這場攻堅戰,在1.5小時內宣告成功。
術后6小時,苑爺爺已經能夠下地了,乏力的癥狀得到了改善,苑爺爺的兒子說:“謝謝劉大夫!我爸的飯量好了很多,今天喝了一碗粥。”
出院那天,護士長楊秦發現苑爺爺在練習走路。“我想走著去看荷花”,老人笑著說:“替老伴也看看。”
無導線起搏器在高齡及超高齡群體的應用,既是科技進步對長壽時代的回應,也是醫療模式從“疾病治療”向“功能維護”轉變的縮影。苑爺爺手術的成功,體現了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在心臟介入治療領域的卓越實力,通過多學科協作與個體化技術選擇,即使超高齡、超復雜病例也能重獲“心”生。
劉兵說:“醫學的意義不僅在于延長生命,更在于守護生命的尊嚴。當93歲的老人還能期待下一個春天,這就是我們從事這份職業最大的成就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