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力這么強,為何連一個盟友都沒有?原因很簡單,中國被越南、阿爾巴尼亞等國坑怕了,與其通過軍事承諾結成盟友,我們更傾向于通過經濟合作建立互助共存的“朋友”。
中國這套不結盟的玩法,在當下的國際局勢里可是真管用。全球化時代,經濟、科技、文化才是硬通貨,軍事同盟反倒可能是個累贅。
看看中國這些年的操作:中歐班列滿世界跑,2023年一年就開了1.7萬列,貨物從亞洲運到歐洲,速度快、成本低,沿線國家都跟著沾光。
非洲的基建項目、東盟的貿易協定,哪一個不是實打實的合作?還有聯合國舞臺上,中國2024年推動的全球發展倡議,幫發展中國家說話,朋友圈越擴越大。這種全方位的交往,靠的是真金白銀的互利,誰也不想輕易翻臉。
再說軍事同盟,風險可不小。俄烏沖突就是個例子,牽一發動全身,盟友之間互相拖后腿,經濟制裁、貿易壁壘接踵而至。
中國要是跟誰簽了軍事條約,歐洲市場說不定立馬關門,科技合作也得受限。反觀經濟合作,門檻低、回報高,還能靈活調整。
中國的科技實力擺在那兒,5G技術、人工智能樣樣拿得出手;文化上,全球500多所孔子學院把中文和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軟實力一點不虛。這種全方位的競爭力,哪需要靠軍事同盟撐腰?
回過頭來看,中國為啥這么謹慎?還不是被歷史教訓給“教育”了。早些年,中國也真心實意跟一些國家交朋友,像越南、阿爾巴尼亞,給了不少支持,結果關鍵時刻不是掉鏈子,就是背后使絆子。
吃過虧后,中國明白了,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當年搞原子彈,哪有誰幫忙?全憑自己硬氣,硬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2020年中印邊境對峙,國際上也沒誰站出來撐腰,可中國靠自己的實力和外交手段,穩穩把事情擺平。這些經歷告訴大家,底氣是自己掙來的,不是別人送的。
世界多極化的局勢,軍事同盟的老套路已經不靈了。中國的不結盟策略,反而能讓國家更靈活地應對挑戰。“一帶一路”還在不斷延伸,文化交流也在加深,全球朋友圈只會越來越大。
比起拉幫結派搞對抗,中國的路更符合未來的趨勢:用經濟和文化把大家綁在一塊,互利共贏,誰也不吃虧。
這種策略,不光讓中國站得穩,也給世界多了一種合作的可能性。讀者們覺得,這是不是更有遠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