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學生展演武術操虎虎生風、四年級學生的太極扇方陣剛柔并濟、二年級學生指尖翻飛解鎖魯班鎖奧秘……4月10日,“河北省‘國培計劃’——中小學骨干教師專項能力提升培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在河北趙縣明德學校舉辦,來自全省百余名教育工作者實地觀摩該校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成果,精彩展演引得觀摩教師連連贊嘆。
坐落于趙州橋畔的明德小學,雖是一所鄉村小學,卻以“非遺傳承”為特色綻放異彩。活動中,該校紅領巾講解員們在趙州橋景區,聲情并茂講解了家鄉的橋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是該校三大非遺社團:鼓點歡騰的趙州扇鼓、古韻悠揚的梅花調、妙趣橫生的趙州橋傳說講演。
作為全國首批千年古縣,趙縣擁有6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扇鼓之鄉”美譽。該縣縣委、縣政府對青少年傳承工作高度重視,近年來,該縣通過搭建平臺,協調各方面力量,逐漸構建起“非遺傳承”體系,并取得顯著成效:2008年,該縣24名小學生攜趙州扇鼓摘得全國少兒春晚一等獎;2017年,該縣青少年參加趙州戰鼓、趙州扇鼓等民俗展演,亮相央視中秋直播特別節目;2024年,明德小學孩子唱響梅花調《趙州十景頌》斬獲石家莊戲曲進校園一等獎等。
“我們通過假期故事傳承、社團梯隊培養、景區志愿講解‘三步走’,讓傳統文化扎根孩子心田。每年寒暑假,我們都會印發趙州橋的傳說故事。作為假期作業,孩子們要先讀然后講給身邊的人聽。現在孩子們不但每天在學校紅領巾廣播站講趙州橋的故事,還有許多孩子自發到景區當志愿講解員。”明德小學副校長馬紅玉說。
該校專門聘請省級非遺傳承人曹麗敏、梁素霞入校授課,200余人的扇鼓隊、少年梅花調社團多次在縣運會等重大場合驚艷亮相。
編印《家鄉是趙州》系列校本教材、全覆蓋培養“家鄉小講解員”、推出“移動的博物館”巡展……近年來,趙縣積極構建本土文化育人體系,通過組織“非遺進校園”“梨文化研學”“橋文化研學”等特色活動,每年參與活動的師生超萬人次。
南柏舍鎮中學的剪紙社團巧手生花、興華學校的北王村隨手拳虎步生風、北王里鎮中心小學的“小獅子”騰挪撲閃盡顯神韻……目前,趙縣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格局。全縣各校通過社團活動、課間操等載體常態化開展活動。(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周洪松 通訊員 張彪 杜曉飛)
作者:周洪松 張彪 杜曉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