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從淀山湖匯入長江,流入東海,見證百年上海的歷史變遷:兩岸濱江從工業時代煙囪油罐,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再回歸自然與生活的公共空間,時空對話,文化交融,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名片。
黃浦江沿岸。圖源:TNC
生境東岸小微濕地生境花園。圖源:TNC
2023年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攜手上海東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啟動生境東岸項目,嘗試探索在大型公共開放空間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增強生境質量和城市韌性,首個試點選在東岸濱江的起點——楊浦大橋下。
生境東岸起點段場地條件得天獨厚,面積約2000平米,包含一處約670平米、水質良好的人工水體,并有濕地、林下綠地、無上木綠地等多種生境類型,且遠離車流交通,外界干擾可控,適宜進行生物多樣性提升的試點。歷時近兩年,2025年4月26日,上海濱水區域首座小微濕地型生境花園生境東岸,正式建成開放。
生境東岸
城市小微濕地生境花園
圖源:TNC
通過調整布局,改善池塘硬質邊緣的問題,增加不同高度的拋石提升野生動物靠近水源飲水、清潔身體、借水調節體溫的可能性;增加本地的挺水、沉水和浮葉植物,安裝循環水泵,在建設初期適當引入本土魚類和底棲生物,幫助建立更加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改善水質,為水生動物和兩棲動物提供更加良好的棲息空間。
構建本地植物特色景觀
圖源:TNC
替換原有單一種類的園藝植物,補充本地植物,形成“喬灌草”復合的植物群落結構,為野生動物提供庇護所,并且增強應對極端天氣的韌性,提高景觀的固碳能力和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增加針對鳥類、傳粉昆蟲的覆蓋各個季節的蜜源、食源和本地寄主植物,提升生態功能,營造具有本地植物特色的景觀示范。
設計四類典型城市公共綠地
低成本植物組合
針對識別出的四類典型生境:陸生林下陰生生境、陸生全陽生境、陸生半陰生境、陸生半陽生境,篩選適宜種植的本地植物,嘗試城市公共綠地低成本植物組合配置。
陸生林下陰生生境
以科普功能為主,林中開辟科普探索小徑,保留水杉林,新增耐陰的灌木和地被,打造靜謐優美的復合植物群落示范,上中下層植物能夠為鳥類、兩棲類、傳粉昆蟲和小型獸類提供棲息地。
01
科普探索小徑。圖源:TNC
陸生全陽生境
光照條件最佳,對應蜜源植物的環境偏好,因此設計種植開花量大、適應性強的本地蜜源植物,為傳粉昆蟲提供跨越三季的食物,并放置昆蟲屋進行科普。
02
多樣的蜜源植物。圖源:TNC
陸生半陰生境
種植池區域傳統會采用草坪或單一種類的地被覆蓋,此處重點示范免養護的本地野花地被植物,在豐富地被色彩、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03
野花地被組合中的蛇莓。圖源:TNC
陸生半陽生境
作為生境花園的入口區域,補充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增加植物的層次,豐富視覺效果,同時加強棲息地與周圍綠地的連通與過渡。
04
層次豐富的本地植物。圖源:TNC
探索公共綠地輕養護運維
本地植物與傳統園藝植物相比,更能適應本地環境,顯著降低在澆水、施肥、修剪、除蟲、除草等方面的需求,節約養護運維的成本,同時面對氣候變化的威脅更具有韌性。項目在運維階段將探索針對本地植物的輕養護模式,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公共綠地輕養護運維的方法與指南。
低養護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植物。圖源:TNC
多樣的科普解說解義系統
圖源:TNC
項目加入了豐富多樣的科普解說解義系統,包括科普牌、展示板、互動藝術裝置、墻繪等,打造科普探索小徑,作為頗具趣味性的城市打卡點,科普各個生境類型與其背后相關聯的動植物故事,豐富城市生態空間體驗,讓生態保護知識變得鮮活可感。項目上放置的人工蜂巢將參與上海傳粉昆蟲公民科學項目,為感興趣的公眾提供參與科研、探究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機會。
圖源:TNC
另外,項目將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貫穿始末,從植物的選擇、種植方式,到地面鋪裝的材質、排水系統。科普探索小徑采用瓦片、木樁等回收材料的組合鋪面,不僅形式有趣,還能幫助雨水下滲。
展望
項目開展初期,對場地初始狀況的生物多樣性調查過程中發現了14種鳥類、4種蜻蜓、5種傳粉昆蟲和20余種植物。植物種類較少,多為常見的外來園林植物,且單一種類大面積種植,雖然觀感整齊,但是不利于支持野生動物的生存,也不利于抵御病蟲害。但觀察到大量鳥類和傳粉昆蟲類經過場地,說明場地位置具有良好的連通性。如果進行有效的生物多樣性提升改造,周邊的野生動物將有可利用路徑遷徙停留,亦可充分利用場地內的食源、水源和庇護所。
翠鳥。圖源:TNC
玉帶鳳蝶。圖源:TNC
城市的公共空間景觀一直在更新迭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共棲空間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境東岸項目正是承載這一理想的先鋒探索,希望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評估調整,生境東岸項目能夠成為一個真正適應未來氣候挑戰的“生態會客廳”。讓生態共棲的景觀,從這片充滿希望的濱江熱土徐徐展開,向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蔓延。
自然藝術——
“本地自然:永恒的朋友”
項目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化工作者參與,他們有專注于裝置、聲音、影像和折紙等不同媒介的藝術家,也有設計師、文字及語言學家,以及美術館策劃團隊等,為生境東岸帶來一系列公共藝術作品和自然教育活動。
“自然申道”。圖源:TNC
作品“自然申道”是由廢木料制成的、鑲嵌在林間小道上的幾個顯得陌生的漢字。這些字由文字及語言學家朱琺從典籍中選取,都是由“申”字和水、土、蟲、草等偏旁構成。設計師厲致謙專門為它們做了字體設計,朱琺還為每一個字講述一段小故事,以探尋可能早就被遺忘的上海這片土地和自然之間忽隱忽現的連接。
“池聲”。圖源:TNC
藝術家殷漪帶來的是聲音裝置作品“池聲”。在生境東岸的池塘邊站立著一大一小、手牽著手的兩個人形輪廓的裝置,市民可以走進裝置,從其中隱藏的耳機里聽到池塘水底的聲音。這個聲音不僅來自水波和池塘的水中以及底棲的生物,也混雜著邊上黃浦江的輪船、以及周圍一些大型機械所產生的影響。藝術家借由這一裝置,讓觀眾得以聽到池中動物能感受到、但是人類所無法感知的聲波,同時也提醒人們關注環境中所隱藏著的自然的聲音和潛在的威脅。
一只棕背伯勞停歇在木頭人的頭頂(上)蟻穴 (下)圖源:TNC
藝術家小龍花帶來兩件作品。“木頭人”是一個站立在花園中的由廢舊木料做成的“機器人”,藝術家以書籍、屏幕等形式在其“身上”植入了各種本地生物和自然教育的材料,豐富而引人入勝。而在作品“蟻穴”中,藝術家將螞蟻洞穴的形狀放大,用回收塑料做成一個大型雕塑,提醒人們關注我們在日常中所看不到的昆蟲的世界。
動物折紙。圖源:TNC
在生境東岸的花園中還將“潛伏”著一些的生動昆蟲和動植物,它們來自專注于折紙工藝的藝術家方舟。方舟以環保材料折出各種栩栩如生的本地動物。這些小生物為花園帶來更為生動的氣息,也幫助觀眾辨識和熟悉本地動植物的種類和外形。
圖源:TNC
項目還專門邀請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社區特別板塊“粟上海”的參與,他們為生境東岸帶來一系列的由普通市民參與的多個工作坊。在著名插畫家阿咸等各位老師的帶領和輔導下,兒童、親子等大小學員將共同描繪他們眼中和心中的自然,呈現一片充滿想象和趣味,又生機勃勃的濱江。學員們的作品也將由工作坊的師生們共同呈現在花園的防汛墻及公共展示空間中,供市民觀賞。
圖源:TNC
自然教育與生態保護,絕非僅僅是自然保護工作者、科學家、科研機構、城市管理部門以及公益組織的專屬職責,藝術家與各個領域的工作者同樣肩負重任。藝術家們憑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獨具匠心的創造力,能夠為我們創造出無數關于本地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精彩故事與形象,這些奇妙、生動且極具教育意義的故事,恰似一把把鑰匙,開啟市民對腳下這片土地、周遭環境深入了解的大門,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關注熱情,進而轉化為積極的保護行動。畢竟,唯有各方攜手、共同行動,我們才能實現并享有一種可持續的,健康美好的城市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