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4月29日電 題:劉偉:硬“核”工匠 “焊”衛夢想
新華社記者邵琨
弧光耀眼,焊花飛揚。每一個生產技術難點,都是國家電投山東核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焊接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劉偉攻堅克難的重點。哪里有焊接難題,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焊接是制作核電站各種設備、結構的關鍵核心工藝,焊接技術水平決定了機組建造質量,更決定了電站服役壽命。
2007年,大學畢業沒多久的劉偉入職位于山東海陽的山東核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在一線焊接車間工作。工作不久,劉偉便發現公司自動焊接生產線的調試長期以來都是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進行,處處受制于人的感覺讓劉偉下定決心“研發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焊接設備”。
剛開始研發的時候,焊接空間狹小的難題擺在劉偉面前。日常工作中,焊工要鉆到寬高不到半米、長度20米的空間內作業,一焊就是一天,空間的局限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也難以保證焊接質量。
“空間太小,胖一點的工人就鉆不進去了。急需開發一款體積小、功能全的小型焊接機器人,代替人進入焊接空間作業。”劉偉說。
劉偉和他的團隊開始了無數次的嘗試、修改、失敗、再嘗試。因為經常晚上熬夜畫圖、寫材料,劉偉的眼鏡度數由100多度漲到近400度。為了快速論證一組數據,他曾在一天內從海陽出發到成都、杭州等五個城市,工作連軸轉……
終于,一款高度集成焊接機器人研發成功,能夠連續焊接4000多米的焊縫,合格率達100%,劉偉給它起名叫“霹靂鼠”。他介紹,“霹靂”代表焊接時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音,“鼠”代表老鼠,體積小且靈活,意為“一只在狹長空間內靈活爬行的小老鼠”。
伴隨我國核電事業快速發展,劉偉逐漸成長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硬核焊匠”,以深厚的技術底蘊和精湛的焊接技藝屢次攻堅克難。在之前取得成績的基礎上,劉偉又實現了自動化焊接技術的新突破。
劉偉及其團隊首創具有狹長空間自動化無軌焊接機器人,解決了在截面積200毫米×200毫米、長度15米以上的空間內施焊難題,讓自動設備代替人鉆入更小空間開展焊接作業。
目前該機器人已應用至浙江三門、廣東廉江等多個核電機組以及國外某燃煤電廠建設中,助力國家核電發展。
隨著時代進步和技術革新,核電行業對焊接工藝提出了更高要求。劉偉積極發揮技術技能引領、創新攻關帶頭人作用,憑著竭盡所能的拼勁,開展多輪多批次的新材料新工藝實驗,先后攻克40多項重大焊接技術難題,改進焊接工藝30多項。
他樂于分享,毫不吝嗇地將工作經驗、焊接技巧與青年焊工分享,通過反復操作示范、手把手校正,將技能傾囊相授,鼓勵青年焊工積極進取。
青年焊工豆存印回憶:“他會連續3個小時站在焊接工位,逐幀幫我分析軌跡,連0.1毫米的偏差都不放過。”
山東核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焊接中心核級焊工徐穎慧說:“剛到車間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啥都干不好。車間設備改造時,我在本子上畫了草圖,自己都沒當真。他看到后便鼓勵我落實,還當場幫我優化了幾處問題。我參加公司創新活動上臺講話時特別緊張,但是我永遠忘不了他帶頭鼓掌的樣子。他總能從我們身上發現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閃光點。”
劉偉參與牽頭開發的“數字化智慧焊接培訓系統”徹底改變了傳統核電焊工培訓模式,對焊工的技能進行精準“畫像”,便于焊工補短板、鍛長板。如今,劉偉團隊中核級焊工比例長期穩定在90%以上,核級焊工考試合格率由早期的30%提高到80%以上,比全國考試通過率高出三成,為公司培養出百余名核級焊工,其中1人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劉偉說:“每培養一名優秀焊工,就是為核電安全加裝一道智能防線。”(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