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4月29日,俄羅斯總統助理兼海事委員會主席尼古拉·帕特魯舍夫向外界發出嚴厲警告:北約正靠近俄邊境舉行史上最大規模演習,演練方案竟然包括占領加里寧格勒、封鎖波羅的海和黑海、甚至對俄核武庫實施“預防性打擊”。一場赤裸裸的戰爭彩排,正在歐洲大陸悄然上演。
帕特魯舍夫毫不掩飾地指出,英國首相斯塔默公開威脅,揚言動用英國早已過時的艦隊和潛艇核力量對俄動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北約秘書長呂特也紛紛附和。北約各國政客爭相表演鷹派姿態,已經不是簡單的口水戰,而是明目張膽地將戰爭語言常態化、將核訛詐程序化。
這一局面,標志著俄歐對抗已進入極度危險的新階段。從經濟制裁、能源封鎖、情報戰代理人沖突,到今天的公開軍事威脅,北約的戰略底線已經徹底松動,過去遮遮掩掩的“防御性”包裝也被一腳踢開,只剩赤裸裸的對抗意圖。
加里寧格勒,這塊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前哨地,如今被北約明列為假想目標,意味深長。作為俄羅斯重要的軍事重鎮與核武部署中心,加里寧格勒不僅是俄西部防線的核心,更是俄歐戰略對峙的最前沿。北約若真敢在此地動手,便意味著徹底拋棄歐洲大陸數十年來“避免直接核對抗”的底線。
這種局勢是北約長期推演、漸進升級的結果。自烏克蘭危機以來,北約不斷以“援助烏克蘭”“保衛民主”為名,將武器、情報、軍隊部署一步步推近俄邊境。所謂“防御性演習”早已變質,實質是赤裸裸的攻勢前置。俄羅斯顯然已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帕特魯舍夫的警告,無異于一記沉重的鐘聲,敲響了俄歐關系可能徹底決裂的前夜。
而英國首相斯塔默和歐盟高層的言論,則暴露出另一層更深的危機:在美國日益收縮力量、全球秩序重構的背景下,歐洲正試圖以冒險主義和核訛詐為手段,填補自身戰略焦慮。這種看似強硬的表態背后,是對失控未來的恐懼,是對傳統安全保障體系崩塌的絕望試探。
但是,玩火者必自焚。核打擊不是游戲。以核武器相威脅,只會將整個歐洲大陸置于自毀的邊緣。俄羅斯向來將核威懾視為國家生存的紅線,任何試圖削弱、前置打擊俄核力量的舉動,必然被視為生存威脅,觸發最嚴厲的反擊機制。帕特魯舍夫的警告,不只是外交辭令,而是戰爭邏輯的冷酷呈現。
在當前全球地緣局勢急劇動蕩的背景下,歐洲卻在主動引爆風險,北約在推波助瀾,美英法德政客在煽風點火。全球供應鏈已經因沖突破碎,全球能源市場因制裁風暴動蕩,全球安全格局因中東、亞太戰事頻發而搖搖欲墜,如今再加上一場可能直指核按鈕的俄歐對抗,世界能承受幾次這樣的極限施壓?
回頭看,北約本可選擇另一條道路。通過對話機制維持最低限度的戰略穩定,通過緩和措施防止誤判升級,通過真實的安全合作重建信任。但在冷戰思維綁架下,北約選擇了最危險的一條路:將俄羅斯完全妖魔化,將對抗無上限化,將戰爭邊緣政策合法化。
而俄羅斯顯然也不會坐以待斃。隨著北約演習升級,俄羅斯必然采取對等乃至超限反制措施。從部署新型核潛艇,到加速波羅的海、黑海軍事布防,甚至在加里寧格勒周邊增設核打擊力量,歐洲未來可能面臨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軍事對峙狀態。
對全世界而言,這是一場巨大的悲劇。一邊是自以為掌控局勢的北約,一邊是不會退讓的俄羅斯,中間卻是無數普通國家與民眾將被裹挾在災難之中。今天,帕特魯舍夫的警告或許還只是文字,但如果北約繼續押注冒險,繼續對俄核力量進行戰略挑釁,下一次傳來的就可能不是聲明,而是實打實的導彈鎖定。那時,歐洲不再是自由繁榮的代名詞,而將重新成為核對抗前線的代名詞。
歷史早已證明,核訛詐不會帶來安全,只會引來滅頂之災。而那些高呼戰爭口號、鼓吹進攻加里寧格勒的西方政客,最終只能在廢墟上收拾自己親手引爆的殘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