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知食養
《文會圖》,一幅相傳作于宋代的傳世名畫,如同一面時光的琉璃鏡,將文人雅集的風雅生活與舌尖上的東方美學凝練于尺素之上。畫中主角雖是茶酒器皿,但最引人注目的卻是眾人圍坐的食案中央,不同果實層層疊疊,斑斕果盤躍然眼前,令觀者在丹青墨色間恍若瞥見瑩潤水光,果香也仿佛悄然沁入鼻尖。且隨畫間果韻,共悟鮮果營養內涵。
宋朝版"水果塔"高饤
在《文會圖》的案臺上,疊落著好幾種水果塔——這就是古代宴席的頂流陳設"高饤"。胭脂暈染的桃實,赤朱丹彤的蘋果,青綠相間的乳梨和榠楂像調色盤上的顏料,把宴席堆成了藝術品。想知道宋朝人怎么玩轉健康飲食?那就來一起看看這場水果秀場的高饤吧!
1
桃子:古代網紅的“煩惱”
《詩經》記載:“園有桃,其實之肴”。桃子作為被認證的初代頂流水果,含水量高達85%,且血糖生成指數較低,堪稱古代夏日"補水神器"。但清朝“美食博主”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提示:"桃多食生熱,發癰瘡、瘧、痢、蟲疳諸患。"——吃多了會變身噴火龍(上火),甚至引發皮膚問題。因此,健康成人的《桃子防沉迷指南》是每天食用1-2個中等大小的桃子即可。
2
蘋果:穿越千年的“全能ACE”
這顆畫中的紅寶石,就是跨越千年兩次推動科技變革的引子——牛頓的萬有引力和喬布斯的蘋果“王國”。能穿越千年仍是“少年”的原因除了蘋果營養成分相對均衡外,可能就是蘋果較強的抗氧化能力,其含有的蘋果多酚這個"隱形保鏢":既能按住血糖的"暴脾氣",又能化身脂肪的"攔路虎"。難怪名言道:"每天一蘋果,醫生不找我!"
3
榠楂:現代果盤的"失蹤人口"
這個長得像木瓜的木瓜表親,曾是宴席上的醒酒擔當。宋代人用它配美酒,現代人卻拿它做香水——從味覺享受變成嗅覺盛宴。我們現在吃的木瓜,其實是舶來品(據傳是明末清初時期才從南美洲傳入的番木瓜)。不過別小看它,維生素C含量碾壓檸檬。
古人早get的膳食吃法
《文會圖》里水果秀場的幕后大佬居然是現代膳食指南!宋人雖不知“維生素”、“抗氧化”等概念,卻把吃的合理搭配玩得明明白白。他們每天的果盤配置,完美地契合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每日食用200-350克新鮮水果的標準,甚至做到了每天至少1~2種的要求,不得不感慨"古人真會吃"!若讓宋朝老饕穿越到現今的水果超市,怕是要當場表演瞳孔地震,好在現代人早已已經把水果分類分的清清楚楚,讓他們吃個明明白白。
1. 漿果類
特點:漿果類水果通常體積較小,果皮薄,果肉多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花青素等抗氧化成分。
代表水果:草莓、藍莓、黑莓、覆盆子、葡萄等。
2. 核果類
特點:核果類水果有一個堅硬的果核,果肉圍繞在果核周圍。
代表水果:桃子、李子、杏、櫻桃等。
3. 仁果類
特點:仁果類水果通常有一個或多個仁形種子,果肉質地較脆。
代表水果:蘋果、梨、山楂等。
4. 柑橘類
特點:柑橘類水果有明顯的果皮和果肉,果肉多汁,酸甜適中。
代表水果:橙子、檸檬、柚子、葡萄柚等。
5. 熱帶水果類
特點:熱帶水果通常生長在熱帶地區,口感豐富多樣,營養成分獨特。
代表水果:香蕉、芒果、菠蘿、榴蓮、椰子等。
6. 堅果類(水果類堅果)
特點:堅果類水果通常有堅硬的外殼,果仁富含油脂,口感醇厚。
代表水果:板栗、核桃、杏仁、腰果等。
從《文會圖》宴席上的高饤到現代餐桌上的果盤,變的只是盛果的器皿,不變的是對自然的敬畏。那些被古人選中的水果,經歷千年科學驗證依然有著促進健康的“C位”作用。原來真正的"網紅美食",必須經受住時間的品鑒。這跨越千年的果香對話,正是中華飲食智慧最甜蜜的傳承。下次吃水果時,我們不妨想想《文會圖》:感謝古時老饕們留下的健康智慧,讓我們做到"日啖水果三百克",力爭體檢報告全合格!
撰稿:于競新
編輯:張妍
審核:毛宏梅 劉愛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