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須有”三字,猶如一道霹靂,將南宋的天空劈裂。莆仙戲《恩怨情仇》以這段家國破碎、忠奸博弈的史詩為底色,將岳飛家族的忠烈、柴夫人的蛻變、梁紅玉的豪情編織成一部蕩氣回腸的悲愴交響。全劇不僅是對歷史的復刻,更是對人性的叩問:當私仇與國恨相撞,當生存與氣節交鋒,讓觀眾也成為戲中人,清晰地明白何為真正的“大義”。
忠義之光:亂世不屈的脊梁
一、岳氏風骨:血色丹心照山河
岳飛之死非終點,而是忠魂不滅的起點。劇中岳夫人面對“滿門抄斬”的絕境,一句“精忠報國銘丹心”,是披肝瀝膽,道出英雄家族的精神內核。其子岳霖藏身柴府,忍辱負重,為的是有朝一日東山再起,除奸護國。岳霆驚聽母親對往事的悲敘,更以“還我河山”四字明志,并在忍饑受渴長途跋涉身心俱疲的情景下,要求母親在他身上刺刻“精忠報國”,宣示只要一命尚存,就必須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報仇雪恨,重振河山。岳家更將個體命運與民族氣節熔鑄一體。“家國同構”的敘事邏輯在此刻迸發,岳家父子成為南宋精神圖騰。
二、柴夫人的覺醒:私仇湮滅于大義
十八載仇恨如枷鎖,柴夫人曾是執念的囚徒。但在“夜探”這場戲中,當她目睹岳氏一門斷食絕水后的堅守,亦深感岳霆“精忠報國”四字的千鈞之力,更明白柴王爺的一槍喪命亦是奸佞連環計中的一環后,終于撕碎復仇的執念,以“刺我皮肉安我心”完成靈魂救贖。這一轉變不僅是角色的升華,更是對“國難當頭,私仇當放”這一命題的深刻詮釋——仇恨的消弭,始于對更高價值的認同。
三、梁紅玉的抉擇:巾幗豪杰的超越性
作為護國夫人,梁紅玉既是岳飛的戰友,亦是柴家的救贖者。她率女兵馳騁沙場的果敢,與柴夫人“化家仇為同袍”的格局,共同構筑起南宋最后的脊梁。其唱詞“江山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道盡亂世女子的艱辛。而“拋卻前嫌共對敵”的胸懷,則為全劇注入超越時代的智慧——真正的英雄主義,從不是獨善其身。
奸佞之毒:權謀陰影下的集體沉淪
秦檜的陰險狡詐,在劇中化作一把毒辣滴血的匕首。劇中秦檜是整個局的操弄者,他沒有出場,但處處都有他的險惡陰影。他做到了政治操控的極致,借昏君十二道金牌之名調回正在一路凱歌猛進的岳家軍,又以“莫須有”之罪名誅殺岳飛于風波亭,接著再下毒手欲對岳家斬草除根,株連滿門,暴露其“借刀殺人、永絕后患”的奸佞本質。道德體系的崩塌:通過張繼祖等諂媚之徒的趨炎附勢,影射南宋朝廷的腐敗與墮落。那句“借刀殺人毒心腸,本帥面前耍花槍”,字字如血,揭露奸佞集團禍國殃民的猙獰面目。歷史隱喻的深化:秦檜之禍不僅是個人野心,更是北宋末年武將集團與文官集團權力博弈的縮影。正義與邪惡,忠君與叛國,一目了然。而岳飛槍挑梁王的舊怨,實為高宗“重文抑武”政策下武將命運的悲劇寫照。
藝術之魅:莆仙戲的破繭與新生
一、臺詞的文學性與舞臺張力
劇本以詩化語言承載厚重主題:岳夫人“天昏地暗烏云飄”吟唱“滿江紅”時的淺吟低唱,悲愴而氣節不減,臨危而大義從容。舞臺上的情景交融、觀眾席中的共情,令人激情澎湃。其中岳夫人第五場中最長的一段道白達到近300個字左右,唱腔上輕重舒緩用得恰到好處,不但自己入角色,并成功帶著臺下觀眾入戲共鳴。其道白唱腔清晰到觀眾可不用看幻燈,這就是傳統莆仙戲的精華之處。柴夫人“一針一行血,一針一串淚”的細節刻畫,均彰顯戲曲“以詞傳情”的特質。尤其是“丹心一片耀河山”與岳飛“還我河山”的光輝相互映照,使詩詞與戲劇渾然一體。
二、表演的靈魂共振
演員團隊以細膩演技賦予角色生命力:岳夫人飾演者“悲中有風骨,寧死不低頭”的道白與唱腔將絕望中的堅韌演繹得淋漓盡致;柴夫人從“復仇者”到“覺醒者”的轉變,通過眼神、唱腔、科介、與肢體語言的遞進糅合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好戲。莆仙戲特有的“傀儡味”莆仙戲之傳統唱腔,更賦予角色一種滄桑的宿命感。
三、地方戲曲的現代詮釋
劇中“起鼓”“鑼鼓經”等傳統程式并未淪為形式,而是與劇情深度融合:風波亭外的驚濤駭浪配以急促鼓點,柴府決戰的劍影刀光襯以嘶啞高亢的幫腔,讓古老的戲曲語言在現代語境中迸發新意。誠如知名戲曲老師方曉所言:“有一個常識,戲曲藝術,是特別強調觀演一體的。不僅要求演員是戲中人,觀眾也必須是戲中人。舞臺表演讓臺下觀眾享受精神愉悅,臺下觀眾也對舞臺表演有進一步的審美藝術需求。舞臺表演兩相互動,彼此成就提升。”正是基于這樣的藝術生態,戲劇藝術才可能在千百年的農耕文明中繁衍發展。過去讓觀眾入戲,靠演員的努力就可以達到。現在在傳統斷裂的今天,讓觀眾進入傳統戲曲語境,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倍的耐心與努力。
結語:歷史的回響與文明的啟示
《恩怨情仇》以歷史為鏡,映照出人性最璀璨的光芒與最深邃的黑暗。它告訴我們:私仇終將湮滅于歷史長河,唯有愛國精神永存。柴夫人的覺醒、岳氏家族的忠烈,皆印證和突顯了中華文明忠義節氣的民族精神。藝術的終極使命,在于喚醒沉睡的良知。當劇終“大義釋仇變親人,忠奸正邪是非明”的唱詞響起,觀眾不僅為故事動容,更喚醒了對正義與良知的永恒追問。最后以七絕詩一首,抒發筆者觀劇后感。
七絕·莆仙戲《恩怨情仇》
觀后感
風波亭外暮云殘,
仇怨忍教劍氣寒。
血詔昭彰冤未解,
人間正義護平安。
來源:莆田晚報 布衣
責編:徐寅生
編審:崔玉輝
審核:嚴紹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