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宋朝分為南北兩宋,中間之所以斷掉是被金國打的。但是金國并非北宋最大的敵人,宋朝最大的敵人應該是遼國。
遼國是游牧民族“契丹”建立的國家,五代十國時期,契丹占據了燕云十六州,且數次試圖侵略北宋,令北宋頭疼不已。
這些契丹人到底是從哪里冒出來?
在契丹族流傳的傳說中,契丹人的祖先是兩位仙人。
相傳,在北方的大草原上,有一條起源于大興安嶺南端的河流,人們稱其為“黃水”;還有一條河流起源于醫巫閭山西端,人們把這條河叫作“土河”。
這兩條河在木葉山交匯,而木葉山便是契丹誕生的地方。
在很早之前的某一天,一位住在天宮中的仙女感到十分無聊,于是她悄悄地從天宮中逃了出來,還順手牽走了天地的青牛。
騎上青牛的仙女很向往凡間的生活,于是她便騎著青牛來到了凡間,她們沿著黃水一直走,走到木葉山便停了下來。
他們之所以要停下來,是因為她們看到了一位仙人。這位仙人牽著白馬,十分耀眼。
隨著兩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兩人都發現了對方,于是仙女趕走了自己騎著的青牛,仙人也趕走了自己的白馬。
兩人初次見面,卻是真心相愛,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而且很快便有了孩子。
自此之后,兩人便生活在了這兩條河交匯之處,而他們兩人的孩子,便是后來的契丹人……傳說雖然是傳說,但是這也證明了契丹人就起源于西拉木倫河(黃水)和老哈河(土河)流域。
現在只知道契丹人的祖先生活在這兩條河附近,并不知道他們的身份,總不能真的是仙女和仙人吧?
為了得到最終的答案,很多人都曾做過研究,但還是沒能得到確切的結論。
現如今人們對于契丹的起源有兩種看法。
有些人認為,契丹其實是匈奴的后裔,也有人認為,契丹應該是東胡的后裔。匈奴的身份想必不用多說,但是東胡是什么人?
在漢朝初年,北方草原上生活著很多游牧民族,匈奴和東胡都是其中的一支,大家都在草原上和平共處,沒有矛盾。
但是后來匈奴作亂,東胡被迫逃到了東邊的山里生活,東胡也就此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住在烏桓山里的烏桓,另一部分則是鮮卑山里的鮮卑。
烏桓在東漢末年招惹了曹操,被曹操剿滅了,但是曹操有沒有趕盡殺絕,沒有人知道。
鮮卑族則是悶聲發大財,趁著中原大亂時出來搶地盤,成為了南北朝時期的主角。
而在南北朝結束之后,鮮卑族也逐漸消失了。
因此,契丹族的起源只有這么幾個方向,要么是當年的匈奴,要么是后來烏桓或者鮮卑,或者是匈奴與東胡的結合。
匈奴敗逃之后,是鮮卑占領了他們的舊地,還俘虜了很多沒跑掉的匈奴人。
因此現在的主流說法是,契丹的祖先是匈奴與鮮卑的融合,這也正好能解釋一些疑問。就比如說契丹明明生活在東方,卻有著匈奴的習俗,很明顯,契丹與匈奴脫不了干系。
南北朝時期,契丹已經發展壯大,但是他們卻惹到了不該忍的人。北齊文宣帝高洋曾親自帶兵北上,迎擊南下的匈奴。
這一戰極為慘烈,高洋俘虜了十萬契丹人,還獲得了數十萬頭牲畜,契丹人損失慘重,又被突厥襲擊,再次損兵折將。
沒有反抗能力的契丹只能依附于別人,靠著別人的保護休養生息。
一直到隋朝大業年間,契丹才稍稍恢復過來,但是剛恢復實力的契丹,又開始不老實,他們再次試圖南下,被隋朝大軍聯合突厥打得找不著北。
這一次,隋軍與突厥平分了俘虜,隋朝分得四萬人。
契丹被隋朝打退之后,又回到了遼西地區,只能是東躲西藏,茍延殘喘。
不過契丹的好日子馬上就要來了,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消滅突厥,威震草原,眾人紛紛投奔唐朝,契丹也成了唐朝的附屬國。
按照李世民的規定,草原各部之間不允許大規模開戰,盡量不用暴力解決事情。
契丹人抓住了這來之不易的發展機會,利用唐朝的先進文化快速恢復并發展。
武則天執政時期,契丹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但是契丹卻開始不滿足自己擁有的地盤,他們想擴大領土,卻不愿意齊心協力。
雖然契丹看起來很厲害,實則只是一盤散沙。
當契丹試圖向大唐發起挑戰時,他們的內部發生了矛盾,他們連自己內部的事都理不清,更別說打仗的事了。
這場仗打到最后,還是契丹人先撐不住了,他們向唐玄宗請求投降。
唐玄宗并不想為難他們,他甚至還賜契丹首領姓李,而且還把自家的公主嫁給了契丹首領。
契丹真正的崛起,還要從耶律阿保機即位開始。
按照契丹傳統,可汗之位應該一段時間一換,但是耶律阿保機在位期間,他并不想將可汗之位讓給自己的兄弟。
因此當他任期滿了之后,他并沒有離開,而是殺掉了想搶奪皇位的人。
部族內部沒有人再敢與耶律阿保機作對,但是部族外可不一定。
契丹總共分為八個部族,其他七個部族也想當可汗。
于是耶律阿保機便以吃飯喝酒為由,把這些部族的首領聚在了一起,然后把他們全殺了。
沒有了首領的部落戰斗力減半,因此耶律阿保機很快便統一了契丹。
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后,建立遼國,伺機南下占領中原。遼國嘗試進攻幽州,但是根本無法破關,只好轉移目標去別處。
但是遼國人怎么也沒想到的是,自己打不下來的幽州,會有人直接送給自己。
五代十國時期的石敬瑭,為了討好契丹,將幽云十六州全部送給了遼國。
石敬瑭的這一行為,便是中原大地數百年苦難的開始。
沒有了幽州作為屏障,北方游牧民族就能輕而易舉地進入中原,當時被視為中原腹地的河南地區,也不再安全。
趙匡胤奪權建國之后,本打算收復幽云十六州,但他還沒有行動便去世了。
而在此之后,宋朝在邊境問題上以防守為主,再也沒有機會收復失地。
而遼國占據了幽云十六州,便可以在這里大做文章,一直到雙方簽訂《澶淵之盟》,才停止了邊疆戰事。
自從不打仗了之后,遼國君主一代不如一代,雖然有“蕭太后”創造的短暫中興,但也無力回天。
公元1114年,女真人完顏阿骨打正式對遼國開戰,宋朝也出了一份力,遼國軍隊根本擋不住金國的進攻,金國很快便吞并了遼國。
遼國的契丹人部分都被金人俘虜,被金人強行遷離故土,去了東北地區生活。
還有一部分契丹人跟隨耶律大石向西遷徙,在中亞地區建立了新的遼國,史稱西遼。金國占領中原后,有一部分契丹人也來到了中原,融入了當地的漢人中。
而在不久之后,蒙古帝國崛起,居住在北方草原上的契丹人紛紛脫離金人,投奔蒙古,成了蒙古人的手下。
忽必烈南征之時,他的軍隊里就有不少契丹人,這些契丹人被命令鎮守中原各地,從此也融入了當地的漢人之中。
時至今日,已經無法再找到當初的契丹人,因為他們早已融入了其他民族當中。硬要說的話,內蒙古、遼寧等地的達斡爾族與契丹族很相似,他們可能就是契丹的一個分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