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4小時看完30個人生底層大問題》等超長視頻的出圈,到百萬網友成為北大“抖音走讀生”在線上課,再到數學“正257邊形作圖難題”變成抖音創作者的挑戰賽……
過去的一年,抖音迎來了知識類視頻增長的爆發期,一場全民參與的學習熱潮重塑了大眾對抖音的認知。數據顯示,2024年萬粉以上知識類創作者數量達32萬,全年創作了超5.7億條內容。
4月24日,在“2025抖音知識創作砥礪計劃”發布會現場,抖音知識運營負責人表示,“所有知識創作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點,也是大家共同的使命,就是希望通過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到更多的人,喚醒用戶的求知熱情。”
短視頻平臺進化到現在,不止要解壓,還要解惑。
與985學霸做“電子同桌”
“北大一直有著開放與包容的精神基因,從很早開始,北大便在抖音開啟了新媒體時代的知識傳播嘗試。”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陳波以《北京大學(抖音分校)招生880萬》為主題分享時表示。
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陳波以《北京大學(抖音分校),招生880萬》為題分享
2020年初,北大嘗試在抖音上用課程節選切片的形式傳播知識點,卻在評論區不斷被追問“完整課程哪里看?”這一樸素的求知信號,促使北大在去年與抖音、抖音精選合作發布了12門信息技術學科的完整版課程,單門課時長達8-10小時。
陳波坦言,一開始對在短視頻平臺發布長課程心存忐忑,然而,最終效果卻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截至上周,課程共收獲了超6600萬次播放、230萬次點贊、175萬次收藏,帶動北大抖音號漲粉65萬。
如今,“重生之我在抖音讀北大”“北大,我未曾謀面的母校”不再是網友的調侃,更成為一種知識普惠的注解。陳波表示,已有上億人次網友觀看過北大抖音公開課,“其實升級的不僅僅是課程,也是我們對‘新媒體知識傳播時代,高校何為’這一問題的答案。”
山東大學用《線性代數》等三門公開課聚攏了一批抖音上的數學愛好者;中國政法大學的公開課《犯罪心理學》風靡全網,收獲了70萬點贊;同濟大學發布的國家級一流課程《災難逃生與自救》,被網友稱為逃生自救的“百科全書”;中國農業大學推出的《舌尖上的歷史和文化》是另一堂“吃貨必修課”,大家在美食知識中增加了對中國物種多樣性的認知。
當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成了名校旁聽生,無論是職場人,還是退休老人,都能在抖音“上大學”。
校園公開課之外,抖音知識生態同樣在科普、科技、人文領域煥發活力。“螳螂”狂熱分子@Jason的自然筆記深入熱帶雨林,以他“與昆蟲貼貼”的沉浸式記錄,為大家打開了自然觀察的視角;科技極客@造夢小懿為兒子手工打造機械玩具,從變形金剛到機械蛇,其制作視頻被外交部發言人譽為“科幻大片中的情節”;@東興茍十三堅持用“笨拙而漫長”的方式講述蘇東坡、杜甫等古代文人故事,為當代人挖掘精神養料。
這些多元化的知識內容,正在重新定義短視頻平臺的價值邊界。有人說,抖音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的《百家講壇》。在這里,專業與大眾、深度與趣味、經典與前沿的知識形態自由碰撞,為人們開啟了一場精神漫游。
有趣的知識終將在抖音相遇
在抖音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知識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進了我的腦子。
你能“魂穿”歷史人物,用第一視角感受他們的一生;能通過看15分鐘動畫,就認清牛頓的“真面目”;甚至還能看到有人自制高空流星飛行翼,從5000米的高空飛向地球。
圖片出自抖音創作者@阿宇的科學冒險(左上)子非秋月(右上)@迷因水母(下)
天馬行空的內容形式照進了現實,那么2025年,知識賽道的風還能怎么吹?
這個問題在發布會現場得到了解答。據了解,2025年抖音將持續深耕科普、科技、人文、校園四大內容方向,分別開展“自然奇境科普季”“文脈里的中國”“Tech the world”“名校公開課”四個主題活動,為創作者提供更多內容可能。
在校園知識領域,抖音將繼續深耕名校公開課,計劃推出200門以上高校名課,但不止于課程選擇與推廣,而是結合熱點事件、學術節點打造“學科名片”。
2024年年底,北京大學和抖音、抖音精選合作了一場名為“2025北大科學跨年演講”的直播。五位北大科學家和一位校友分享了前沿科技與科研的年度突破,更有超過108萬人在線上觀看。當公眾討論前沿科技時,會自然聯想到北大科學跨年演講的直播,知識順理成章地走進生活。“以抖音公開課為代表的新的文化傳習范式正在生成。”陳波表示。
抖音上的科技極客可以說是最能“整活”的一群人。@小獅日記用氣球、棉花和微型螺旋槳做了一朵云當做寵物;發明了魔棒,只要一揮動就能關燈關門關空調。@魔界造物 花了兩個月時間造了一艘空天母艦模型,讓航母像無人機一樣在空中飛翔,科幻進入現實。“人類已經進化成這樣了,這跟會魔法有什么區別。”這句話總是出現在科技“魔法師”的評論區。
抖音在“Tech the world”主題下,將繼續策劃多場極客“整活”熱點活動;針對當下十分火熱的人工智能領域,推出“AI新星計劃”,通過征稿、玩家挑戰賽、興趣沙龍等方式匯集優質AI創作者。
此外,抖音還計劃推動創作者與超30家科技先鋒企業展開探訪合作,揭秘科技前沿趨勢。活動現場,宇樹科技市場總監初陽分享了抖音熱門視頻機器人G1跳舞、武術背后的技術含量,并表示宇樹科技將以開放的態度與創作者碰撞,共同探索人機協作的更多可能性。
在科普領域,創作者@Jason的自然筆記和脫口秀演員小鹿來了一場叢林冒險,視頻中真實鮮活的生命力,讓無數都市人找到了安頓心靈的自然秘境。今年,科普圈的“夢幻聯動”將更加深化。抖音將攜手國家林草局共建自然IP,依托中國首批公布的五大國家公園,為優質科普創作者開放稀缺創作場景。在林草局的專業指導下,創作者們將深入國家公園實地探訪拍攝,產出更豐富、更具可看性的自然科普內容。
在人文領域,今年4月抖音剛舉辦了“花式講書大賽”等主題活動。“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紅樓夢”,創作者們基于時代背景、人物性格等不同視角解讀《紅樓夢》,重燃觀眾的閱讀熱情。接下來,抖音還將攜手地方城市,涉足三蘇祠、武當山、岳陽樓等10大中國文化地標,并通過創意策劃、共創直播等方式助力人文內容破圈。
在個性化時代,短視頻平臺不僅是學術“田野”,也展現著中國生動鮮活的社會生態。每一代人都能基于自己的時代背景去聊《紅樓夢》,去觀察一只蟲子。抖音通過四大內容領域的深耕,讓知識流動更自由,讓世界豐富的樣貌呈現在更多人眼前。
讓創作者的好內容傳得更遠
知識內容之所以能高速增長,離不開創作者和抖音之間的信任建立。
@蘇星河牛通在抖音做了五年的軟件測評,打開他的主頁可以看到“微信的隱藏功能”“支付寶的正確用法”,甚至“抖音的離譜用法”。
在活動現場,蘇星河分享了自己作為一個抖音創作者的感受。在他看來,抖音的互動氛圍很和諧,且視頻底部經常會有社會向、大眾性的熱點話題與視頻內容相關聯,比如,把微信測評視頻鏈接了“玩個很新的東西”這個種草榜話題,就給視頻帶來了巨大的流量。
擅長用動畫講述歷史和科普知識的@迷因水母 也在活動發言中表示,“抖音的創作砥礪計劃,讓我們看到抖音擁抱優質長視頻的嘗試,對長視頻更友好的流量算法,更豐厚的創作激勵,讓我們有了底氣在抖音深耕內容創作。”
@學院派Academia 的視頻專注于一些嚴肅的題材,從社會理論、政治哲學,到宏觀經濟、國際關系。他此前一期講中美網友對賬的8分鐘視頻,就獲得了22萬的點贊和8萬新增關注。
這讓學院派突然明白:抖音用戶歡迎有理有據、邏輯清晰的觀點輸出,大家需要的不僅是簡單的情緒共鳴,更是有深度的、能引發思考的內容。在活動現場,學院派表示,自己出圈的親身經歷也影響到了他的朋友,國外學術圈的大咖也準備來闖一闖抖音知識賽道。
成熟創作者在持續輸出高質量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渴望達到更高的目標;新人在嘗試做知識內容時,往往缺乏清晰的發展路線,同時也會對變現方式感到擔憂。抖音對創作者的扶持,早已超越單純的流量傾斜,而是針對不同階段的作者的成長訴求和共性,給到點對點全鏈路的解答扶持。
為了助力優質創作者成長,抖音會提供稀缺資源,如把@畢導送到斯德哥爾摩,參與24年諾貝爾周活動,還采訪到了諾獎得主;對于想嘗試短視頻的文字類作者,抖音也會為他們的轉型提供解決方案;在變現激勵方面,“抖音創作者伙伴計劃”持續提供現金激勵,為優質創作者提供優質品牌撮合,助力更多知識作者達到符合預期的創作收入。
抖音還將推出“精選創作者出版計劃”,將聯合超20家出版機構,為100位抖音精選創作者提供出版機會,讓好視頻成為好書籍。活動現場,果麥文化和歷史作者@浪花姜已達成簽約,共同出版《古人那些事兒》(暫定名)。
果麥文化北京互聯網產品部總經理阮班歡與抖音創作者“浪花姜”現場簽約
“通過不同介質的擴散,讓作者的知名度,讓作者的內容的影響力,讓作者多年的奇思妙想,能夠得到更多的用戶的認同,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抖音知識運營負責人表示。在抖音知識創作砥礪計劃的助推下,創作者可以更從容地去創作、去影響更多人。
當越來越多“冷門賽道”的創作者在抖音找到“同路人”,當“深度內容”不再是流量孤島,知識的火種終將突破時空限制,匯成星辰大海。
作者:肖皖璇
編輯:王瀟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