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4 月 29 日消息,由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領銜的一支國際科研團隊利用韓國 STSAT-1 衛星的遠紫外光譜儀數據,在距離地球僅 300 光年處發現了一個巨型分子云,其質量相當于 3400 個太陽,橫跨天區面積達 40 個月球視直徑。
科學家們將這團分子氫云以希臘神話中的黎明女神 "厄俄斯"(Eos)進行命名,也與團隊支持的 NASA 同名探測計劃相呼應 —— 該任務旨在通過擴展分子氫探測技術研究銀河系恒星起源。
由于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到這片云,科學家不禁設想“如果它能夠被肉眼看見”會是怎樣的情景?于是便有了下面這幅圖:
▲藝術家對 Eos 分子云在天空中肉眼可見樣子的設想
“這為研究分子宇宙開辟了新的可能性”,研究負責人、羅格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布萊克利?伯克哈特(Blakesley Burkhart)表示,“這是人類首個通過直接觀測分子氫遠紫外光而被發現的分子云。這片云一直隱藏在黑暗中發光。”
該云體位于局部泡(Local Bubble)邊緣,這個由古代超新星爆發形成的星際空洞直徑約 1000 光年,太陽系已在其中穿行約 500 萬年。
科學家表示,該云體對地球無任何威脅,其氫原子可追溯至 136 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時期。由于距離地球較近,這片氣體云為研究星際介質(星際介質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填充在星系內恒星與恒星之間,也是新恒星形成的原材料)結構的特性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這項發現顛覆了人類傳統觀測手段。通常來說,天文學界都是通過射電望遠鏡檢測一氧化碳的特征信號來間接定位分子云,但它由于一氧化碳含量極低導致一直未被察覺。
團隊成員、紐約大學博士后達瑪瓦德納回憶稱:“讀博時教科書告訴我們分子氫無法被直接觀測,能在現有數據中發現它實屬驚喜。”
Eos的發現為研究恒星誕生條件提供了全新視角。盡管其氣體總量理論上足以形成恒星,但預計 570-600 萬年后就會因光子離解作用而消散殆盡,這比銀河系內恒星形成速率快了三倍。
“當通過望遠鏡觀察時,我們捕捉到了整個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但我們并不清楚其形成的具體過程”,伯克哈特表示,“我們對 Eos 的發現感到十分興奮,因為我們現在可以直接測量分子云的形成和分解過程,以及星系是如何開始將星際氣體和塵埃轉化為恒星和行星的。”
伯克哈特指出:“這種消散機制可能是調節恒星形成速率的反饋系統,對理解更遙遠星云的形成條件至關重要。”
研究團隊利用 FIMS-SPEAR(熒光成像光譜儀)捕捉到分子氫的 125-160 納米波段輻射。NASA 哈勃學者塔維沙?達瑪瓦德納表示:“這項技術可能徹底改寫我們對星際介質的認知,未來或能發現更多隱藏星云,甚至追溯至宇宙黎明時期。”
團隊最新動向顯示,他們正結合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數據尋找更遙遠的分子云。伯克哈特透露:“我們可能同時找到了距離太陽最近和最遠的分子氫樣本。”
“宇宙的故事就是數十億年來原子重新排列的故事”,伯克哈特表示,“目前存在于初生星云中的氫原子在大爆炸時期就已存在,最終落入我們的銀河系,并在太陽附近聚集。所以,對這些氫原子來說,這是一次 136 億年的漫長旅程。”
此次突破涉及全球 16 所科研機構,包括以色列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韓國天文研究院等等,原始數據源自 2023 年公開的 STSAT-1 衛星觀測資料。
相關成果已于當地時間 4 月 28 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IT之家附論文地址:
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5-0254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