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田村 /圖源:松陽文旅
2017年,一對上海夫婦來到松陽民宿「酉田花開」過結婚紀念日。
夫妻倆很喜歡這個村子,尤其是太太孫迎盈,當場萌生出「來松陽,開一家民宿」的沖動。
朋友勸她冷靜,帶著她在整個三都鄉轉了一遍。
當時,恰是民宿站上風口的節點,松陽也的確出了好幾個爆款民宿項目,流量和流水齊飛。
2019年,在比酉田村更偏遠些的松莊村,一家叫「桃野」的民宿開業了,民宿女主人叫孫迎盈,正是那個對松陽一見鐘情就想要開民宿的女子。
這,是松陽民宿故事里的一個。
松莊村 桃野民宿
塘后村,處于松陽與武義宣平的交界處,是婺處古道的關鍵節點。
古時候,這里有一條商道連通松陽和武義。
幾年前,塘后村山上的廢棄小學交由香港大學建筑系主任王維仁進行改造,來自臺北的新村民陸以安,在這里開了一家民宿「不知年」。
塘后村 /圖源:松陽文旅
2016年,在上海工作的陸以安第一次來松陽,小時候讀的中國傳統故事在松陽有了具體畫面。
一年后,在陳家鋪喝茶的時候,陸以安在當地朋友的引薦下,找到了心心念念的高海拔古村:塘后。
留在塘后的新村民陸以安,幾年下來,和左鄰右舍建立了深度聯結,也逐漸學著理解鄉土語言。
直到2024年底,民宿「不知年」才剛上線OTA。
對很多本地人而言,「不知年」和陸以安,早已是老朋友了。
不知年民宿 /圖源:松陽文旅
在松陽多年,按理來說,那些初來乍到的人才會有所驚嘆,走進塘后,在松陽生活了八年的林森依然感受到那種鄉村之美帶來的震撼。
他在塘后開了一家民宿,名為「觀|塘后1978」。
觀|塘后1978
差不多時間,地勢稍低一點的地方,民宿「花綻」開業了。
幾家民宿主人之間很是投緣,大家約定「下一站塘后」,希望聯手努力,讓塘后村成為「最后江南秘境」的新樣板。
這,是松陽鄉村故事里的一個。
酉田村 /圖源:松陽文旅
眾多江南古村古鎮里,松陽有著獨特的辨識度。
「最后的江南秘境」,保有一百余座格局完整的傳統村落,夯土房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如梯田,在每一個夕陽余暉中,光芒萬丈——這種獨特的地理風貌,落在文旅人眼里,就是老天爺賞飯吃。
2013年,還在《浙壹周》做出品人的夏雨清和團隊在浙江各地尋訪鄉野好物:香菇、紅糖、花生、茶籽油……
松陽番薯干
彼時,松陽許多不為外人知的好物,一個個農人的故事,是傳統媒體熱衷的好故事,也是尚在萌芽期的新媒體平臺,喜聞樂見的爆文選題。
出于媒體人的直覺,夏雨清記錄下這些故事,也幫助更多古村里的優質的農產品,登上更大平臺。
宿集營造社
,贊419
彼時,松陽是夏雨清最喜歡的地方。
他曾在西坑村500米垂直海拔落差的峽谷前感慨:這個地方做民宿真是絕了。
夏雨清把這個地方推薦給了《時尚旅游》的編輯潘瓶子。
西坑村/圖源:松陽文旅
兩年后,創造了入住率百分百奇跡的過云山居橫空出世。
多年以后,各地云海民宿層出不窮,過云山居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最近,過云山居的松弛感被一只小貓帶上了熱搜:一只小貓閑坐過云山居的露臺,在峽谷云海間發呆,這條10秒時長的視頻,播放量近40萬,轉發4537次,一夜之間,管家的微信都被客人加滿了。
過云山居松陽店-管家小黑
,贊1807
說回夏雨清,有一次在老街的佰仙面館,正吃著當地傳奇「酒糟大腸面」,夏雨清發現,幾日不見,旁邊的百年汀屋正在大興土木,看建筑格局,像是「兩岸咖啡」的模式。
夏雨清說服了時任領導,接過了這棟帶天井的百年老屋。
兩年后,古街上有了第一個書店:「山中雜記」,一樓有書,二樓有茶館,還有松陽本地的非遺活態展示:棕櫚編。
山中雜記
2015,夏雨清又把隔壁巷子里一個民國時期的小學,改造成了熱門民宿「蔦舍」。
蔦舍主理人楊慧娟是一位松陽返鄉青年,老街上的「蔦舍」,用真實、松弛的松陽生活日常迷倒了百萬讀者,也把老建筑的更多可能性,反哺了松陽本地。
端午節即將到來,楊慧娟說,每年這個時候,整條老街都飄著粽香。
「這就是一方水土的四季生活,也是民宿的意義。」
蔦舍
2016年,離開媒體,開始踐行「宿集」理想,夏雨清把民宿品牌飛蔦集安在陳家鋪村。
從一家單體民宿,到帶領整個村子長成開放式宿集,從一個只有七八老人的村子,到一年客流量四五十萬。
松陽,又來到了一個更新的維度。
松陽 飛蔦集
民宿,讓松陽從深閨里走出,成為當地人自豪感的來源。
2014年回鄉的葉大寶感慨:「以前都不敢說自己是松陽人」,朋友也提醒,得說自己是杭州附近的。
「如今不一樣了,松陽本身就是一個響當當的大名。」
平田村 /圖源:松陽文旅
民宿活化了古村。
大寶剛回松陽時,平田還是個空心村,老書記要把村里的房子修繕起來做成民宿,那是大寶第一次聽到民宿兩個字。
11年過去了,明星設計師來來往往,大寶在村里獲得了自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帶給她極大滿足,也打破了「鄉村留不住年輕人」的刻板印象。
平田村 春節活動 /圖源:松陽文旅
松陽豐厚的民間習俗,是民宿人取之不盡的力量。
大寶提到,從小,長輩就會在除夕時給孩子們發壓歲包,壓歲包里面會放一根柏枝。如今,她又把這樣的傳統延續下去,給客人們也發一個藏著柏枝的紅包,就是一件美好的事。
平田村 不定期會舉辦各類藝術展覽 /圖源:松陽文旅
縣城的觀度文里是一個新范本,承載著時尚和古樸的生活日常。
院子里有兩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和城隍廟,分別是唐代和宋代的建筑,旁邊是咖啡廳,毫不違和。
其他建筑既保留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縣委辦公樓的外觀,也有新建的簡約現代風,穿梭其中,仿佛古今穿越。
和那些「今日客滿,謝絕參觀」的民宿不同,觀度文里是開放的,也是松陽本地百姓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松陽文廟 /圖源:松陽文旅
松陽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時,觀度文里會在旁邊的城隍廟廣場上布置長桌,擺上柚子、水果、月餅。
走著逛著,停下來一起拜月、吃點心,彼時彼刻,游客、土著,相談甚歡,享受同一個月夜。
古與新,外與內,民宿,促成了更多聯結。
圖源:松陽文旅
這幾年,松陽的敘事語境,基于民宿,轉道藝術,鄉村建設又轉入了精神層面。
因為有環抱山村的五座青峰,以及青峰之上的流云飛霧,在2018年松陽百名藝術家入駐計劃中,來自北京的藝術家楊洋看中了松陽膳壟村。
楊洋一直想做藝術教育,雖是個大命題,但不妨礙在旅行目的地做個小小的美術館。
兩年前,玖層云水美術館開館,在村子盡頭,地勢最高處。
玖層云水美術館 /圖源:松陽文旅
與此同時,大地藝術節也在這個古村開幕,以「竹」為主題,名為「竹也」。
村里還建有竹林劇場,老房子里還進行著紀實攝影、美術作品、裝置藝術作品、老物件展覽。去年,她也邀請了自然音樂人進村,讓音樂和山水相融。
圖源:松陽文旅
藝術植入鄉村,是藝術教育的傳播。
楊洋表示,想把余生都用來在松陽做美術教育,接下來,在膳壟自然村所在的橫坑村,也會啟動一個全球最小美術館。
入駐計劃中,上海復旦視覺美術學院副院長張明老師則簽約入駐楊家堂村。
楊家堂村 /圖源:松陽文旅
和膳壟不同,楊家堂聲名在外,我們對松陽的認識,最初都來源于楊家堂村,這個有著「金色布達拉宮」之稱的楊家堂村,保留了30余幢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古建筑,因為長久受到攝影愛好者青睞保持人氣,一直有著較強的流動性和知名度。
從畫廊到民宿,漸漸成了如今的「有名堂」。
楊家堂村 /圖源:松陽文旅
這幾年,孫迎盈在做的也和藝術相關。
關于她的故事,已經說過太多,一個上海女人一口氣租下了松莊村18棟老宅,計劃建造一個來了就不用再開車去外頭的桃源。
桃野民宿是最早被人認知的,人們來體驗「村里的時髦」,也在古橋上創作,孫迎盈一直在做的是,讓藝術成為日常。
在多次藝術駐地后,本月19日,織美術館正式開館。
織 美術館 /圖源:松陽文旅
起名「織」,正是傳統編織技藝被重新梳理與激活,竹篾、棕繩、麥稈、畬族彩帶等材料持續納入當代表達。
作為「織造藝術村」構想的重要實踐之一,這座由三層民居改造而成、以編織為主題的美術館,會在青山綠水之間,開啟關于非遺、手工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開館首展《未織之境》,呈現多位藝術家在松莊駐地共創的成果。
織 美術館 「未織之境」展覽現場 /圖源:松陽文旅
藝術之于松陽,并非突如其來,根植于生活中的活動就是藝術的具體化。
云上平田很早開始邀請藝術家團隊入駐,和客人一起做各種植物染,如今也有書法、篆刻、陶藝等,與其說是藝術,不如稱之為生活。
云上平田 書法展覽現場 /圖源:松陽文旅
「去村莊生活?問問自己,還是不敢。」
在松莊村的第5年,孫迎盈直言,就算有山水有咖啡,卻少有朋友和活動。
如今,她開始「去桃野化」。
古橋頭村民李文生和宋阿姨從上海回到松莊老家,開了燒餅鋪,早上燒餅餛飩,下午燒仙草;
溪那頭,奶奶手工面館里布置了兩間農家小屋,奶奶的兒媳每天從縣城過來打理;
織美術館已經啟幕,周三-周日免費參觀……
松莊村 桃野手工教室 /圖源:松陽文旅
「讓村子活起來,是生活著的痕跡,而不是觀光打卡點。」
海拔約800多米四都鄉陳家鋪村,也生長成為一個不止民宿的多元鄉野社區:
外地青年慕名而來,在民宿做管家、去書店做咖啡;
本地青年聞聲而動,回鄉創業,開茶鋪、文創店;
本地留守老人守著老屋祖田之余,開小賣部、開餐廳,越忙碌,越充實……
陳家鋪村 樢咖啡
先鋒書店的店長潘思杰,剛來陳家鋪村的時候,看到了云海,錯覺是在修仙。
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在《我在鄉村做書店》里提到,書店就像苞谷,飽滿時低頭,積極時向上,把知識和信念撒向大地,而鄉村顯然更貼合這種大地的真實場景。
這也解釋了潘思杰最初的好奇,在日復一日中,他開始感受到,黃墻黛瓦、梯田云海,生活和工作都有著落,才或許是最理想的,詩意地棲居。
「在鄉村守著一家書店,時常去老村書記鮑叔家蹭飯,休息時帶著貓四處溜達,腳踩大地,很安心。」
陳家鋪平民書局 /圖源:先鋒書店
「我們接客人的時候碰到村民,就喊我們去他家吃午飯,晚上到誰家喝酒去,我們空時也跟阿姨采野茶。」陳家鋪云夕MO+店長崔珊也很喜歡這種鄉村社區的感覺。
可以溜達的地方還有很多,譬如三角喰,是返鄉青年周一帆開的中餐館,方格方桌布,仿佛走進了海鷗食堂。
周一帆/「三角喰」主理人
2016年,周一帆回到老家松陽,在蔦舍待了兩年后,店長楊慧娟覺得他適合山里,推薦他來了陳家鋪村。
周一帆一待就是7年,一個人做菜,和客人聊天,山中不知歲月長。
山里食材豐富,只需順應四季,周一帆埋頭廚房做自己的本地小菜:本地雞,蔥花肉。陳家鋪來來去去的人,也常帶給他做菜的靈感。
隅堂茶社 /圖源:松陽文旅
隅堂茶社是無畫開的,無畫最先在陳家鋪下莊河村開民宿,不請員工,自己照料的那種。
「隅堂」諧音「魚塘」,希望為少水的山中添一方如魚得水的妙境;
自然農法踐行者李明山也回來了,在海拔一千米的陳家鋪最高處種菜……
十年時間,古村陳家鋪,從一個凋敝的空心村,成為一個開門見山的新社區。
「中國不缺風景,風景里缺年輕人。能打動他們,選擇留下來生活,只能是陳家鋪的魅力。」
宿集營造社
,贊355
夏雨清常說,一個民宿可以活化一個鄉村。
這里的「活」,不是通過開一個民宿吸引外部客流賺錢,而是借力民宿,搭建出一種理想的生活場景,被更多人看見、喜愛、選擇。
隨之而來的,是啟發、認同,和追隨。
鄉建歡迎更多的「拿來主義」,只要能讓人回流到鄉村。
這一點上,松陽走得更快更遠。
松陽的鄉村,已經形成了一個個可以住下來,享受生活、創造更多工作的社區。
陳家鋪村 「凌霜侯」甜品屋
2016年,一場整縣推進的「拯救老屋行動」,讓松陽進入了大眾視野。
依山階梯式、傍水式、臺地式、谷地式……中國很少有這樣的地方,山水皆美,還保留著這么多樣式不一的古村落。
也難怪常聽到這樣的故事:某個有情結的城里人說「我想要一個xx樣的村子」,很快會有本地鄉/縣領導表示:「有的,我帶你去。」
在松陽,很多民宿故事的開篇,便是如此。
陳家鋪村
也因此,松陽的民宿,甚至后來的茶館、咖啡館、藝術館等遍布全縣,明星設計師們的針灸式改造也遍布松陽多地,以至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冒出幾個陌生的村名,原以為很了解松陽,其實遠遠不及。
松陽很多元,同為住宿業態,在同一個村子里也很和諧。
正如崔珊所說「民宿之間并不是競爭的關系。」
陳家鋪村 春曉民宿
和民宿齊頭并進的,是多種鄉村業態。
從早期的大木山騎行茶園、紅糖博物館、契約博物館到社區式的陳家鋪,藝術村膳壟,在松陽,每一個村,都是一個不只有民宿的目的地。
同時,松陽還精心保留著棕櫚編等屬于這片土地的技藝,還會給老人過生日直到100歲,哪怕已經去世,也依然堅守。
棕櫚編 /圖源:松陽文旅
「不遺忘」,是松陽這片土地,對待人和事的態度。
在松陽,一間小屋是故事的開篇,無數業態的融合生長,或許正在成為地方志中的一個章節。
十年之前,十年之后,最后的江南秘境,因為有人,始終頂流。
宿集營造社
,贊2984
「松陽,你還會錯過么?」
2025 松陽古村民宿先享會
2025.5.23-5.25
文里·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
三天兩晚,一場邀約制先享會,72小時的沉浸式體驗。
民宿服務行業頭部企業領軍者,借力大數據,對全國、浙江、麗水和松陽文旅數據、體驗、交互逐一分析,深度解讀當下文旅現狀和發展趨勢,在流量風口之上,用互聯網新打法拆解古村民宿最優解決方案。
這是一次實操為導向的經驗分享會,與來自全國的民宿品牌創始人、權威文旅大咖、生活方式和縣域代表直面對談,共議未來,助力松陽的下一個十年文旅征程。
圖片來源:松陽文旅、桃野、觀|塘后1978、唐徐國、王寧、大米、過云山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