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云層,灑在滇中大地的田埂上,泥土的芬芳與蔬果的清香交織升騰。
清晨五點,露珠還在通??h六街村的田埂上沉睡,可麗云的粗布鞋已經踏破薄霧。她彎腰輕撫海蒜葉片,指尖沾染著泥土與晨光的碎片。
“一畝能收兩三噸?!彼割^算收成,汗珠浸透了粗布衫的紋路。四畝碧綠如綢的海蒜地,承載著全家的生計,正在春風中舒展著柔綠的腰肢。
圖為陸良縣芳華鎮龍潭社區露天蔬菜種植基地。 通訊員 王勇
菜籃子的冷暖
海蒜的生長期里隱藏著分明的四季。
春分播種,夏至豐收,秋分復種,冬至又收,一年兩茬的輪回里,可麗云戴著草帽與土地“對話”。施肥時,她總愛把化肥撒成平行的直線,“海蒜苗順著肥道走,長得齊整?!边@個樸素的種植理念,讓她家的海蒜在買賣中變得搶手。
但市場是多變的。去年深秋集中上市時,海蒜價格跌至成本價,可麗云蹲在田埂上看著滯銷的“綠月亮”,神情恍惚。對面,同村的張存富正帶著15個幫工在60畝煙后菜田里忙碌,紫皮獨頭蒜的辛香混著泥土蒸騰的熱氣,在田間織成一張看不見的網。
“種地確實辛苦,但看著貨車裝滿洋蔥時,腰桿都能挺直三分?!边@位承包了半個村土地的種植大戶,手機相冊里存著冷庫驗收時的照片,冷白燈光下,30公斤一袋的洋蔥碼成金色的長城。
三百公里外,在保山市隆陽區潞江壩,李應妹家的老品種黃瓜苗正攀著竹架向上生長?!敖衲暧晁鶆颍鍪諔摏]有問題?!彼f,冬季才是潞江蔬菜交易市場菜籃子的“心跳儀”。
“這是‘南菜北運’的主動脈?!痹谥喙呤袌?,潞江鎮紀委副書記王薇波指著眼前的種植基地說,作為滇南地區最大的反季節蔬菜集散中心,這里日均吞吐量超800噸,通過冷鏈物流網絡將新鮮蔬菜送到京津冀和長三角等地區的18個城市。
她介紹,為護航這條菜籃子大通道順暢,當地創新實施從田頭到餐桌的全流程監督,嚴把農殘檢測關,推動物流損耗率下降,讓北方百姓的菜籃子拎得更穩。
在會澤縣樂業鎮魯珠村,黃天波育苗棚里的辣椒苗長勢喜人,與不久前因“高腳苗”問題而發愁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葉片發黃,真讓人心急?!秉S天波回憶道。育苗是辣椒種植的關鍵環節,苗不好,移栽成活率低,直接影響后續產量。這一問題在樂業鎮紀委書記車麗梅走訪時浮出水面。
“問題一定要盡快解決?!避圎惷妨⒓炊酱俎r業農村等職能部門對“高腳苗”問題進行分析。很快,農技專家送技上門,從溫度、濕度、光照、肥料等方面精準把控,有效提高了壯苗率。
看著辣椒苗一天天長高,黃天波終于笑了。
田地里孕希望
馬關縣甲缽村的120畝西蘭花田地,曾是無人問津的荒坡。
在翠綠的菜浪間,張轉芬合作社的工人們正將西蘭花按標準分級裝箱?!懊慨€3萬斤,主要供應粵港澳大灣區?!彼林~頭的汗珠,身后是紀檢監察干部正在走訪。去年土地流轉時,紀檢監察組逐戶核查合同,確保每畝1400元的租金分文不少地進了村民的口袋。
“現在流轉費加打工錢,雙份收入呢!”60歲的張進鳳邊裝車邊笑著說,她腳下這片曾撂荒的土地,如今成了“綠色銀行”。
在尋甸縣福邦農業的蔬菜基地里,30多個進口品種的西餐菜在2520畝生態田園中茁壯生長。“當初企業差點被窄路堵死?!彪u街鎮紀委書記王其智指著拓寬后的產業便道說,“我們協調了8個村的土地流轉,打通了水電路?!彼f,冷鏈車碾過油菜花田邊的水泥路,載走的不僅是蔬菜,而且是百姓的期盼。
宜良縣馬街鎮的萬畝菜田,曾像一盤散落的珍珠。在鎮紀委的推動下,5365戶菜農織成緊密的產業之網。“以前單打獨斗,菜爛在地里都賣不出去?!壁w麗娥在聯合社包裝車間里捆著奶白菜,“現在有了訂單農業,種多少都不愁賣?!?/p>
在祥云縣萬畝標準化蔬菜大棚,泰興農業科技公司的工人們正小心翼翼地采摘著成熟的蔬菜,一筐筐鮮嫩欲滴的蔬菜被整齊碼放,即將踏上遠行的旅程。
“要保證舌尖上的安全?!爆F場,市場監管和綜合檢驗檢測部門的工作人員手持檢測設備,對即將出庫的蔬菜進行嚴格的“體檢”,從農藥殘留檢測到生產記錄檔案核查,每一道關卡都嚴絲合縫。
這是祥云縣的“布局”。全縣通過“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合作組織+種養農戶”的聯動模式,培育了一批蔬菜科技示范戶和種植大戶。同時,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范化種植、訂單化生產的發展格局,讓“云菜”走向世界。
如今,“七彩泰興”牌大白菜、瓢兒菜以及“龍云大有”牌香蔥、娃娃菜等7個云南名牌農產品脫穎而出。它們帶著祥云縣獨有的綠色生態標簽,遠銷北上廣深,成為祥云縣的一張新名片。
綠浪織就遠方
祿勸縣九龍鎮的薄荷基地里,3個90后大學生正在書寫“新農人”故事。
李傳友蹲在育苗架前,脫毒種苗的成活率超過95%?!磅r食薄荷每年收5到7茬,每畝9噸產量?!彼砗螅?0歲的王開文正將薄荷裝箱。
“在家門口上班每月有3000元,比種玉米強多啦!”王開文笑呵呵地說,村委會用流轉資金修建文化廣場,薄荷的清香飄出村子。
“去年分紅收入達到30多萬元,而且分紅還在逐年增加!”在彌渡縣新街鎮,村民張少林麻利地將剛摘下的黃瓜碼入筐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大荒地村村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不止張少林一家。眼看黃瓜大棚“種”出了幸福生活,全村已有41戶59名外出打工村民返鄉發展。
此前,大荒地村經濟收入不高。該縣紀委監委深入田間問需于民,整合土地資源、引入龍頭企業,構建“社員耕作+企業運營”的產業共生體。如今,全村分級包裝的精品蔬菜沿冷鏈通道直抵都市餐桌,傳統農耕正被標準化、規?;?、品牌化的現代農業范式重塑。
瀘西縣金馬鎮紀委書記蘇紅貴的鞋沾滿了泥土,他的監督日志里也浸著“土味”:農資產品質量的抽檢記錄、惠農補貼的精準發放軌跡……
“這茬西藍花畝產比去年增加?!焙鲜⑥r業公司老總謝新賓說,它們將穿越2300公里,在48小時內抵達粵港澳大灣區的商超貨架。
50歲的張云忠,曾經的建檔立卡戶,如今是遠近聞名的“蔬菜藝術家”。他獨創的“錯季種植+農旅融合”模式,讓8畝土地躍動著新的希望,“收入很不錯”。
暮色四合,金馬鎮蔬菜交易市場迎來最繁忙的時刻。稱重聲、議價聲、貨車轟鳴聲交織成獨特的春日交響曲。謝新賓望著川流不息的運輸車隊,忽然讀懂了父輩“面朝黃土”與現代農業的距離。
土地不會辜負耕耘者??甥愒苽償碘n票的皺紋,黃天波們建大棚的身影,張轉芬們收西蘭花的巧手,共同譜寫著四季的詩意。被汗水與智慧浸潤的土地,用一茬茬綠浪告訴世界:每一寸土地都是詩與遠方。
首席記者 汪波
通訊員 陳綺璟 楊艷 楊麗娟 何麗萍 王斌 朱玲 劉思琦 段青源 普艷華 楊靜 馬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