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楠
編輯|袁斯來
近年來,傳統家電行業發展走向瓶頸期,技術創新驅動力不足,其產品設計與功能形態已達高度成熟狀態,銷量浮動主要依靠存量市場的設備煥新或替換需求,新增用戶規模停滯不前。
在競爭白熱化的行業紅海中,頭部企業探索創新型品類無疑是突破增長天花板的必然選擇。其中,具備環境感知、自主決策與物理交互能力的具身智能,成為巨頭打破產品迭代僵局、重構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方向。
自2024年以來,具身智能熱度持續攀升,包括美的、海爾、海信等在內,陸續發布了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動態。相較于創業公司,家電巨頭坐擁資金、人才、場景三重優勢,它們的加入也為具身賽道帶來了更多變量與張力。
如今,美的已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并在不久前首次披露了其人形機器人樣機,這款機器人可以完成握手、比心、跳舞、遞水、打螺絲等動作,聽懂語音指令并完成相應的操作。
美的人形機器人樣機
36氪了解到,美的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布局主要涵蓋兩大方向,人形機器人研發與家電機器人化創新。其中,人形機器人包括了機器人整機以及其核心零部件,如減速機、電機、傳感器、控制器等自主研發。
從形態上看,美的的人形機器人根據不同使用場景,分為類人形的輪足式機器人和雙足式的全人形。
面向工廠領域,美的與旗下庫卡機器人聯合研發了一款輪足式機器人,其底盤采用重型AGV技術,作業移動更穩定,可在工廠自動化產線中實現無縫集成。這款機器人瞄準幾大應用場景,比如工廠設備運維、執行固定巡檢任務,包括監測設備機油狀態、消防設施安全性、工廠溫濕度及噪音水平等;還有參與設備上下料、物料搬運等標準化作業流程。
過去美的共建有六家燈塔工廠,主要依托工業機器人推動智能制造自動化進程。官方數據顯示,智能制造使得勞動生產率已經提高了28%,降低14%單位成本,訂單交付周期縮短50%。
引入人形機器人后,美的計劃進一步提升制造環節的柔性化與自動化水平。以打螺絲場景為例,當前人形機器人作業效率已基本與產線工人持平,通過差異化產品結構設計,將持續探索生產效率提升路徑,推動工廠綜合成本(TCO)優化。
面向零售門店場景,預計下半年美的人形機器人將到門店端執行產品介紹、派發禮品、制作并遞送咖啡等,為線下門店增強體驗感并實現引流效果。此外,美的集團與庫卡聯合研發的類人形機器人將于今年5月進入美的旗下數智化工廠開工。
美的人形機器人樣機
而在核心家電業務端,美的中央研究院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負責人奚偉指出,家電智能化、機器人化將是未來家電產業的一大趨勢。
當前行業發展面臨雙重瓶頸,一方面,傳統家電聚焦性能參數的迭代創新空間日益收窄;另一方面,智能家居長期圍繞IOT技術實現設備互聯,卻始終停留在 “被動響應指令” 的初級階段,難以滿足用戶對主動服務的深層需求。
“家電機器人化的本質,是通過引入智能化功能,將傳統家電的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奚偉說。
奚偉告訴36氪,當前家電機器人化的實現仍面臨三大技術挑戰:一是傳感器的局限性,現有傳感器類型與精度不足以構建完整的家庭場景感知網絡;其次是邊端算力與推理能力的不足,復雜決策邏輯需要依賴機器人大腦或大模型技術突破本地化計算瓶頸;此外還有機器人技術的場景適配問題,機械結構設計與運動控制能力尚未深度融入家電產品。
針對上述痛點,美的也有系統性技術布局,比如在算法層已發布美言大模型,在智能體技術方面正在研發技術平臺HomeAgent(美伴),實現自然語言處理與家庭場景決策的深度融合;算力基建方面,針對不同家庭場景以及對 AI 的需求,帶來低算力、中算力、高算力差異化配置的系列化平臺;接著是家電機器人化技術,推進多模態感知技術,以及更智能化、結構化、機器人化的相關設計,推出Homebots產品矩陣。
據官方2月披露數據顯示,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板塊業務營收已突破300億元。
奚偉表示,美的計劃先將具備基礎具身智能的載體推向家庭場景,推動家電與機器人化技術融合,推出具身智能家電產品矩陣,如具身智能冰箱、具身智能烤箱、具身智能掃地機等。同時,基于未來家居生態的終極形態,在實現家電具身智能化的基礎上,引入類人形或全人形機器人等新的智能載體,承擔地面清潔、衣物洗滌、物品整理、餐食烹飪等多種日常家務任務。
當這些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家電協同工作時,將構建起一個高效、便捷、智能的未來家居生態系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