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這一段,是本經的序文。
于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第一次弘法是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鹿野苑是在中天竺(印度的中部)的一個小國家——波羅奈國。鹿野苑,或者稱為鹿林、鹿苑、仙苑,里面養了好多的鹿,有好多仙人,都在那兒用功修道,是個幽靜、理想的世外桃源。
四諦是哪四種真理呢?就是苦、集、滅、道。這四個字,是佛教說明世出世間的根本法則:
苦:一般人說你們學佛的人太消極了,一開口就是苦啦、無常啦、空啦!事實上,人生到處充滿了痛苦,是逃避不了的事實。經中告訴我們,人生的痛苦太多了,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等。
這許多苦是從哪兒來的呢?就是我們起惑造業而招來的。我們平常所作所為,犯下好多的罪惡,而感到這樣的苦,苦是個結果。
集:六道里面所有的眾生,從無始以來,由貪嗔癡等許許多多的煩惱所形成的業力,集為三界六道的苦果。如果不是我們自己造下這種種的惡業,也就不會感得如此的苦果。明白了苦的來源,遭受到不如意,就不會怨天尤人了。我們的痛苦,純粹是自作自受。既然是自作自受,就不是什么天呀、神呀,給我們的賞罰了,因此,我們也必須通過自己的修行,來斷除這些煩惱業力。
滅:許許多多的痛苦、煩惱,都是可以消滅的。消滅到最后,沒有痛苦煩惱了,是種寂靜妙樂的境界,佛教稱為涅槃,那是解脫的境界,不是凡夫俗子所能體會到的。總而言之,痛苦沒有了,煩惱也沒有了,到最后證果──達到涅槃的境界,稱為滅。滅是出世間的果報。
道:我們知道了痛苦和形成痛苦的煩惱業力,我們也知道了涅槃的境界,那么,我們該怎樣去滅苦斷集,以期達到涅槃的最高境界呢?那就需要修道。道是一種修持的功夫,讓我們步上成佛或者證羅漢果的修行方法。
總而言之,苦集滅道四諦,是佛法的四大綱要。
接著再講法輪,什么叫法輪?這是說佛法就像車輪一樣:第一,佛法能夠摧伏我們內心的煩惱,把我們內心所有的骯臟都碾碎消除掉,正像車的輪子,它能夠把崎嶇不平的道路碾碎、壓平;第二,輪有運載之義,一輛大車可以把這個地方的東西,運載到那個地方去,佛法也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覺悟以后,把他內心所覺悟的講出來,轉輸到我們的八識田中,大家聽講了佛法以后,把佛教的四諦八正道等種種道理再轉述給其他人聽,讓大家都能了解佛法,這樣,佛法就好像車輪一樣旋轉不息,稱為轉法輪。
四諦,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第一次說法所講的內容。“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我們知道人生是充滿痛苦的,就要斷除這許多的集──煩惱,必須修道,以期達到滅(涅槃)的目標。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教主釋迦牟尼佛到鹿野苑去轉四諦法輪,是對五比丘說法,所以經文上說“度憍陳如等五人”。這五個人就是:一、阿濕婆,又稱阿說示,翻成中國話叫馬勝,有時也稱他為馬勝比丘;二、跋提:中譯為小賢;三、拘利:或稱為摩訶男,中譯叫大名。以上三位屬于悉達多太子父系的親戚,另有兩位是他母系的親戚,就是:四、憍陳如:中譯是火器,或者譯為初解,意思就是勝解,他本來是印度拜火教外道;五、十力迦葉:中譯為起氣。
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三轉四諦法輪,他們當中,根機利的,先證果了;根機差一點的,比較慢一點證。總而言之,這五個人最后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