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非常睿智的禪師,凡有所問,他經常不從正面回答,總會要讓學者從另外一個角度去體會。有一次,一位信徒前來拜訪,因為沒有準備禮品,所以非常歉意地說:“我空手而來!”
禪師望著信徒說:“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來吧!”
信徒不解,反問:“我沒有帶禮品來,你要我放下什么呢?”
禪師隨即說道:“既然沒有東西放下來,你就帶著回去好了。”
信徒更加迷惑:“我什么都沒有,帶什么回去呢?”
“就帶那個什么都沒有的東西回去。”禪師答。
信徒滿腹狐疑,自語道:“沒有的東西怎么好帶回去呢?”
禪師這時才指示道:“你不缺少的東西,就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
信徒仍然不解。
禪師無可奈何地說:“和你饒舌多言,可惜你沒有佛性。說你沒有佛性,但你并不缺佛性。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沒有佛性,還是不缺少佛性呢?”
信徒至此才稍有契悟。
禪門的人生觀好像皮箱一樣,有時要提得起,有時要放得下。而且,不僅要知道何時提起何時放下,還要知道什么是應該提起的,什么是應該放下的。
故事中,禪師讓信徒放下的,不是信徒心中想的具體的禮物,而是指信徒心中的常俗理念,是他因沒帶禮物而有的那份歉意,而信徒卻不明白禪師的意思,直到最后,禪師的一番說教,才讓信徒稍有領悟。
人生,有時候就是拿起和放下的學問。要拿起的是道理,要放下的是執念。當別人說玄妙的道理時,我們要學會拿起;當自己的內心困擾于一個問題不快樂的時候,要學會放下。
高節奏的現代生活擠壓了我們的思考空間,也誘惑了我們欲的心性。在這個紛繁嘈雜的世界里,我們的心蠢蠢欲動,沒有片刻寧靜,我們的心總是被物質所左右,被情感所牽引,因此有分別,有執著,有是非。
只有懂得放下,我們的心才能如無形的風般自由自在,才能活在當下;我們才不會被嘈雜的世界迷了雙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