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藍皮書項目的工作安排,郁金香陪伴受委托作為協作單位承擔2024年國民心理健康調查工作的取樣和施測工作,于2024年3月至2024年5月期間集中進行調研。
今年4月17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4)》。據了解,本年度藍皮書聯合全國79家機構(包括郁金香陪伴在內),采集了覆蓋各年齡段的逾17萬份問卷,剖析了國民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及服務需求。
全書分為總報告、分報告和專題報告三個部分,系統揭示了中國不同人群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與干預效果。一、2024年國民心理健康情況
1. 心理健康風險:年齡、性別與地域差異顯著
調查顯示,心理健康問題呈現鮮明的年齡與性別分層。
抑郁水平在18-24歲青年群體中達到峰值,隨年齡增長呈顯著下降趨勢,但女性降幅(54%)遠高于男性(25%)。這一現象可能與社會角色期待相關:青年女性面臨職業發展、婚育壓力等多重挑戰,而中老年女性因家庭角色穩固或社會支持增強,心理韌性提升。
焦慮水平同樣呈現“女性高于男性”“城市戶籍高于農村戶籍”的特征,城市人群的快節奏生活、高競爭環境與信息過載或是潛在誘因。值得注意的是,6.5%的成年人存在3個及以上持續抑郁癥狀(如情緒低落、睡眠障礙超過5天/周),此類群體亟需干預。
抑郁水平和焦慮水平分別反映抑郁量表和焦慮量表得分均值,并非臨床評估診斷的抑郁癥、焦慮癥。
圖1. 不同性別在各年齡組的抑郁平均水平
2. 自評健康:主觀認知與客觀指標的關聯
盡管84%的女性和87%的男性自評心理健康“較好或非常好”,但這一樂觀傾向與客觀指標存在微妙差異。心理健康問題自評普遍高于身體健康問題自評約8個百分點,可能反映公眾對“心理健康”概念的認知偏差——將短期情緒波動等同于心理疾病,或低估身體亞健康的負面影響。
然而,高風險群體的自評結果具有重要預警價值:在自評“很不健康”的個體中,70%以上存在抑郁或焦慮高風險,且多維心理健康指數(如情緒體驗、認知效能)顯著低于常模。
進一步分析發現,情緒體驗維度的評分差異最大,例如自評“很不健康”群體的情緒指數僅為320分(常模500分),提示情緒調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核心短板。
圖2. 不同自評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多維心理健康指數
二、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
在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方面,社會支持與生活方式發揮了突出作用。
除以往《心理健康藍皮書》關注的總體社會支持水平以外,婚姻狀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尤為顯著。已婚人群抑郁水平最低,未婚、離異或喪偶群體的風險逐級上升。
圖3. 不同婚姻狀態下成年男女的抑郁水平對比
超長工作時間(日均超10小時)群體的抑郁水平較其他組別升高23%,印證了“過勞”對心理健康的侵蝕效應。
圖4. 不同工作時長下的抑郁水平對比
健康生活方式則是重要的保護性因素。隨著每周平均運動頻率的提高,無論是輕度抑郁風險,還是抑郁高風險的比例都在逐級下降。每周運動≥4次的群體抑郁高風險比例降低為不運動組的三分之一。
圖5. 不同運動頻率下的抑郁風險對比
研究同時發現,體質指數(BMI)與心理健康呈“U型曲線”——BMI正常或超重成年人群心理健康狀態最佳,而低體重(BMI<18.5)與肥胖(BMI≥28)群體抑郁風險較高。
圖6. 不同體質指數成年男女的抑郁水平對比
有趣的是,網絡購物頻率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存在性別差異。男性最常見的網絡購物頻率是“一個月少于一次”,女性最常見的則是“一周多次”,顯然雖然都參與網絡購物,但是使用頻率上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對于不同網購頻率下抑郁水平的檢驗發現差異顯著(F=7.496,P<0.01)。具體來說,兩性都呈現出網購頻率與抑郁水平正相關,但差異在于,男性主要是極少數網購“一天多次”的人抑郁水平顯著高于其他更低頻率者;而女性則是購物頻率從低到高,抑郁水平也逐級升高。
圖7. 不同網絡購物頻率下成年男女的抑郁水平對比
三、國民心理健康服務狀況
本次調查以心理咨詢服務為代表調查心理健康服務的便利性和滿意度。調查發現,對于心理咨詢感到“很便利”和“比較便利”的人數總計占59%,與2022年調研的55%非常相似,略微增高。同時,針對使用過心理咨詢的調查對象詢問其對于心理咨詢服務的滿意度,發現選擇“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人數總計占73%,接近2022年的78%,而略微偏低。總的來說,本次調查中心理健康服務的便利性和滿意度與2022年接近。
圖8. 對于心理咨詢服務的便利度感知
圖9. 對于心理咨詢服務的滿意度評價
與此同時,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率低下成為突出短板。在2023-2024年期間的多次心理健康素養調查中發現,心理健康素養的3個子問卷中,心理健康知識水平的達標率均最低。多數居民對一些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重要知識點還不掌握。例如,題目“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應當經常表揚孩子聰明”的正確率最低,僅有6.9%。正確率最低的題目主要聚焦在子女養育、情緒調節、睡眠、心理疾病的識別與治療等方面。這些內容既是心理健康素養的薄弱因素,也是心理健康科普的重要領域。
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學業狀況調查報告
近幾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疊加學習問題引發家庭、社會廣泛關切。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針對家庭和學校這兩大關鍵因素,對五萬余名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開展調查,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各占約1/3,51.4%為女生,48.7%為農村戶口,33.3%為獨生子女,調查包括8937名留守青少年。本報告聚焦于父母、老師、同伴的支持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同時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與其學習表現、品質、動機、效能感等的關系,并基于調查結果對進一步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一、家庭支持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更低
1. 留守青少年的抑郁和焦慮風險高于非留守青少年
調查結果顯示,在父母均外出的青少年中有29.2%存在抑郁風險,只有母親外出或只有父親外出兩個群體中的抑郁風險的比例也分別達到28.3%和27.1%,高出非留守青少年十余個百分點。同樣,留守青少年中存在焦慮風險的比例也顯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
2. 父母情感支持高、親子交流頻繁的青少年抑郁和焦慮風險均更低
本次調查表明,受母親情感忽視程度高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風險的比例高達40.1%,焦慮比例也升至23.1%。而母親情感忽視程度低的青少年中抑郁風險比例為8.2%、焦慮風險比例為5.8%,父親忽視的結果與此接近。此外,親子間“進行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溝通”的頻率越頻繁,青少年的抑郁和焦慮風險越低,如在“經常”溝通這組,總體存在抑郁風險的比例為6.7%,抑郁高風險占比為1.3%,焦慮風險比例為5.0%;而當父母從來不就心理健康內容與青少年溝通時,青少年中46.2%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風險,約18%屬于抑郁高風險,近1/3有焦慮風險。
二、學校中人際支持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更低
1. 師生關系好、班主任公平度高,青少年抑郁和焦慮風險更低
認為和老師關系生疏這種描述越不符合自己情況的青少年,存在抑郁和焦慮風險的比例越低,在“完全不符合”這組,抑郁和焦慮風險比例分布為7.4%和5.1%;“完全符合”這組中,超過一半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逾1/3有焦慮風險。班主任在營造和形成班級這個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微環境中起到關鍵作用。認為班主任公平度高的學生中,抑郁和焦慮風險比例分別為12.3%和8.2%,認為班主任公平度“較差”和“很差”青少年中,分別有41.9%和44.9%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24.6%和31.3%存在焦慮風險。
2. 缺乏朋友關心、同學關系差的青少年抑郁和焦慮風險均更高
調查結果顯示,報告朋友從不給予自己關心的青少年中,有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風險比例為19.3%,隨著獲得朋友關系的頻率增加,抑郁和焦慮風險均有所下降。認為班級同學關系很差的青少年中超過1/3的青少年都處于抑郁高風險,總體逾六成存在抑郁風險,超四成有焦慮風險。
三、心理健康與青少年的學習狀況密切相關
1. 心理健康狀況好,青少年表現出的學習問題更少
青少年有抑郁或焦慮風險時,有更高比例頻繁出現不想上學的想法。在無抑郁風險的青少年中,經常或每天不想上學的不到5%,而在輕度抑郁風險和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的青少年中這一比例分別高達20.2%45.4%無抑郁風險的青少年中,僅有4%存在“不做作業或抄作業”的問題,約3.5%會考試作弊,而在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作業和作弊問題分別升至17.1%和14.0%。同樣的,有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存在這些學業問題的比例也顯著高于無焦慮風險的青少年。
2. 心理健康狀況好的青少年有更好的學習品質
調查結果顯示,有抑郁和焦慮風險的青少年報告的學習勤奮和努力程度顯著差于無抑郁、焦慮風險的青少年。如無抑郁風險的青少年中,近六成認為自己很勤奮或學習很努力,而在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僅兩成多認為自己很勤奮或學習很努力。青少年的抑郁和焦慮風險越高,應對學業壓力、挑戰、挫折和困難的能力越弱,即存在抑郁和焦慮風險的青少年其日常學業韌性的得分顯著低于無抑郁、焦慮風險的青少年
3. 心理健康狀況好的學生有更強的學習內部動機和意義感
學習的內部動機是指個體因自身內在的興趣和需要,而非外在獎勵或壓力而進行自主學習的驅動力。內部動機往往與較高的持久性、創造性和學習成就有關。內部動機高的個體更看重對學習內容本身的掌握。本次調查顯示,無抑郁或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八成以上都同意自己學習的目的是真正學會更多東西,而在有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這一比例下降至54.1%無抑郁風險或無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僅不到5%同意學習對自己沒有意義,而在有輕度抑郁風險的青少年中,同意這一說法的比例升高至12.3%,抑郁高風險中更是達到了28.9%。
4. 心理健康存在風險的青少年學習效能感更低
調查顯示,無抑郁風險和無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近九成相信自己能掌握學習內容,而輕度抑郁風險和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這一比例分別下降至67.4%和50.3%,有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為62.8%。值得關注的是,心理健康不佳的青少年對自己努力與學習效果間的關系更加不確定,無抑郁風險和無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超過八成同意“只要我努力,就能學會各種學習內容”,而在抑郁高風險青少年中這一比例下降到55.2%。
有留守經歷、缺乏父母關懷及親子溝通、師生關系疏遠、同學關系不佳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抑郁、焦慮風險;心理健康狀況好的學生在學習上更努力、有更強的內部學習動機;而心理健康風險較高的學生有更高比例不想上學,學業韌性更差,學習效能感更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