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的榮州歲月
徐林建
公元1174年,隆冬季節,已近天命之年的陸游,一步步“入榮州境”,“晚登橫溪閣”,直至“別榮州”。此時的陸游,心情就像這季節一樣,荒涼而無助。
陸游像
陸游自幼天資聰穎,飽讀詩書,12歲即能賦詩文,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參加禮部考試,名列第一,無奈被奸臣秦檜排擠而被除名。后雖賜進士出身,走上仕途,但是不斷受到當權的主和派排擠打壓。從首府臨安,到鎮江,到福建,到南鄭,陸游一路走來,從抗金前線到無足輕重的閑職,讓一心抗金報國的陸游怎不心灰意冷,悲憤滿懷?
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七十天,陸游的腳步走遍了榮州的山山水水,賦予了榮州大地不朽的詩韻,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瑰寶。有人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陸游畢竟是詩人,雖然意志消沉,但是他依然洞察到了榮州民風淳樸、山清水秀和風光優美,贊譽榮州“其民簡樸士甚良,千里郁為詩書鄉”。其實,榮州人歷來有讀書吟詩的習慣,古往今來,人才輩出。陸游的這名句,讓“詩書之鄉”的榮州從此聲名遠播,聞名于世。詩人絕對不會想到,八百多年后,古老的榮州——如今的榮縣,會因為他的“詩意盎然”,被中國詩歌學會“中國詩歌萬里行”命名為首個“中國詩書之鄉”。這是詩人之幸,也是榮州之幸、榮縣人民之幸。
榮縣全景
高齋雖破,但對阡陌桑麻、小橋流水、竹籬夕煙、亦是快意;夜坐西樓,可小酌聽風,掩卷低吟,揮毫疾書,看“何當宿樓上,月明照夜春”。詩人選擇了榮州,應該說是朝廷、是命運讓陸游來到了榮州。而真正伴隨陸游一生的,是詩歌。他一生寫下詩詞九千多首,在這“遠方”的榮州,他依然以詩為伴,寫下詩詞三十多首,成為榮州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橫溪閣
一個地方吸引人,要么源于美麗,要么源于傳說。東山的嘯臺,就是這樣的集美麗與傳說于一身的去處。嘯臺,古稱囂臺,傳說得名于黃帝的兒子青陽玄囂,他打虎行至東山,見此地風景優美,景色宜人,便在此休息。后有晉朝名士孫登來此隱居,他喜歡在囂臺吟詩長嘯,遂改作嘯臺。嘯臺處在半山之腰的懸崖峭壁之上,寬三米,長二十余米。站在嘯臺之上,極目四望,古榮州景致盡收眼底。浩渺煙水,層疊群山,看云卷云舒,落日晚霞,不由得叫人心曠神怡。傳說以遠,名士不再,詩人的惆悵躍然紙上,留下“廢臺已無隱士嘯”的慨嘆。就猶如今天的我們爬上嘯臺,想尋找陸游的足跡,卻已經被八百多年前的風雨侵蝕,只能在傳說里面去追尋。
嘯臺
和陸游一生相伴的,除了詩詞,就是茶。陸游善茶飲,當過茶官,精于茶道,他曾經寫下了300多首關于茶的詩篇。他不論走到哪里,都會隨身攜帶幾件“寶物”:除了寫字作詩的毛筆,硯臺,筆床,還有一樣就是煮茶的茶爐。到了榮州的陸游,入鄉隨俗,喝起當地土茶,贊曰“杯羹最珍慈竹筍,瓶水自養山姜花”。而后,從歸來亭到講教洞,從望兒山到放翁亭,詩人經常邀約三五友人,品茗談心,吟詩作對,“鈴齋下榻約僧話,松陰枕石放吏衙”。
陸游畫像
淳樸的民風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讓陸游重新認識了榮州,愈發覺得這里就是夢中的世外桃源。當“斜陽寂歷柴門閉,一點炊煙時起。雞犬往來林外,俱有蕭然意”時,有雞犬相聞,老嫗蓑翁,其樂融融,讓人沉醉。于是,陸游在第五個兒子子布滿月后就舉家遷到榮州。陸游夫人王氏是四川崇州人,榮州也算是半個娘家。于是,陸游重新修繕高齋,打算在榮州山水間逍遙一生。但是事與愿違,高齋的油漆未干,陸游卻接到調令,他并不想就此了卻一生,只是許國雖堅,報國無路。其實他依然時時渴望“一朝偶為旱歲起,卷海作雨飛霹靂”“三更冒急雪,大戰梁楚郊”。
當“咚咚漏鼓催窗色,急急文書動驛塵”之際,陸游百感交集,他可以再一次可以馳騁疆場,保家衛國,從此“便恐清游從此少”,只能看“錦城車馬漲紅塵”了。
來源:榮縣方志(原標題:陸游攝政榮州)
作者:徐林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