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4 月 25 日舉辦的 Create2025 百度 AI 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一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他推出百度新 AI 模型文心大模型 4.5 Turbo 及深度思考模型 X1 Turbo 的同時,直言 DeepSeek 存在很多不足,僅能處理文本,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的理解與生成上無能為力,且運行速度遲緩、使用成本高昂,相比之下,中國市場多數大模型 API 調用性價比遠超 DeepSeek。
李彥宏此番表態,乍看是對競爭對手的有力回擊,細究之下,卻凸顯出百度在 AI 賽道“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尷尬處境。
早在 2010 年,百度便成立自然語言處理部,成為國內最早投身 AI 領域探索的企業之一。2013 年,深度學習研究院的組建,2014 年大數據實驗室與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相繼成立,彰顯了百度在 AI 人才儲備與技術方向確定上的前瞻性;同年,百度涉足自動駕駛領域,也走在行業前列。2016 年,百度正式將 AI 確立為核心戰略,彼時的布局不可謂不早。
然而,早期的先發優勢并未順利轉化為如今的市場勝勢。以自動駕駛為例,百度的 Apollo 平臺雖最早開放源代碼,蘿卜快跑無人車也已在多個城市開展運營,可商業化落地進程明顯滯后。
直至 2024 年,蘿卜快跑才開始大規模投放,而華為、小鵬等車企早已將智能駕駛技術深度融入量產車,直接觸達 C 端用戶,在市場份額與用戶認知度上搶占先機。百度雖強調智駕技術領先,但微弱優勢難以轉化為市場優勢,用戶感知度嚴重不足。
大模型領域同樣如此。2023 年 3 月,百度率先推出文心一言,成為國內生成式 AI 產品的先行者。但急于求成的商業化策略,如推出專業版會員收費模式(49.9 元/月),試圖快速鎖定高質量用戶,卻適得其反,導致用戶增長停滯不前。反觀 DeepSeek,憑借免費開源策略,迅速吸引大量開發者入駐,1 月 MAU 飆升至 3370 萬,將文心一言的 1305 萬遠遠甩在身后,形成了技術迭代與用戶數據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面對 DeepSeek 的開源沖擊,百度直到 2025 年才宣布文心大模型免費開源,戰略調整的滯后性盡顯。
在模型性能與成本方面,百度也面臨挑戰。DeepSeek 憑借先進技術,如混合專家系統(MoE)架構和 FP8 量化技術,將大模型推理成本壓縮至行業平均水平的 30%,這對百度智能云的定價體系造成了直接沖擊。百度千帆平臺雖宣稱“百款模型自由調用”,但企業客戶實際采購均價高達 1.2 元/萬次調用,高昂成本讓眾多企業望而卻步。某電商企業實測顯示,部署百度智能云方案后,單次對話成本為 0.8 元,而采用 DeepSeek 方案,成本驟降至 0.25 元,人力成本更是減少 40%,DeepSeek 的成本優勢一目了然。
百度搜索與文心一言的融合也不順暢。蘋果原計劃將文心一言嵌入國行 iPhone,這本是提升文心一言影響力的絕佳契機,卻因隱私和技術問題,蘋果最終轉向阿里巴巴千問大模型,致使百度市值單日蒸發超 100 億元,暴露出百度在大模型落地能力與技術優化上的短板。
不過,李彥宏在開發者大會上的發聲,也展現出百度求變的決心。新推出的文心大模型 4.5 Turbo 及深度思考模型 X1 Turbo,具備多模態、強推理、低成本的特性,在性能上力圖比肩甚至超越 DeepSeek 相關模型。
其中,文心 4.5 Turbo 價格僅為 DeepSeek - V3 的 40%,X1 Turbo 價格僅為 DeepSeek - R1 的 25%,在價格上具備競爭力。百度還需從過往的失誤中汲取教訓,摒棄急功近利的商業化思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優化產品性能,提升用戶體驗。在開源生態建設上,百度應積極投入,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通過社區力量推動技術迭代升級。
百度在 AI 賽道雖起步早,但前行之路坎坷,面對激烈競爭,當務之急是以此次開發者大會為新起點,以創新技術和務實策略為羽翼,奮力追趕,重塑在 AI 領域的領先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