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后一場原創展演作品《陀螺游戲——音樂肢體交互劇場》前晚謝幕,為期一個多月的“數字繆斯——2025音樂科技融創節”(以下簡稱融創節)落下帷幕。此次融創節見證180余位國內外藝術家及技術人員協作參與,吸引超過2萬名觀眾走進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
“對于藝術家,我們努力提供技術、資金鏈接與全球化的展示舞臺;對公眾,我們積極打造可參與、可體驗、可思辨的藝術實驗室;對城市,以科技賦能海派文化,助力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介紹,本屆融創節以“數字激發音樂靈感”為題,帶來一臺“特別呈現”特邀作品亞洲首演、四部原創展演作品全球首演以及四場工作坊等,在春天的上海留下“音樂+科技”的新聲。
德國尼可和領航者們劇團音樂戲劇《關于謊言的全部真相》,日前在上海音樂廳大廳亞洲首演,上海也是本次亞洲演出的唯一一站。“我們的作品相對比較抽象和詩意,充滿象征性,很多舞臺表述也不是那么直白,但我能感覺到——上海有很多觀眾與我們產生了文化上的共鳴。”就像劇團導演尼科拉·胡姆佩爾所說,《關于謊言的全部真相》融合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綠巨人”等虛擬形象與舞者肉身交織,表演者的真實表達與AR技術共同呈現感官與思想的雙重盛宴。
“看完遠超預期,AI在劇中的運用堪稱精妙。”觀演結束后,有觀眾在社交平臺分享了驚喜感受。隨著《關于謊言的全部真相》演員們做出不同的肢體動作,透明全息投影膜上會出現AI根據其動作生成的新畫面,這些畫面產生了西方雕塑和油畫的效果。“如果對AI進行不同的指令輸出,或者演員穿的服裝顏色不一樣,AI的反饋呈現會出現很大的不同,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磨合。”德國尼可和領航者們劇團技術總監奧利弗·普羅斯克直言,AI創作固然很高效,但藝術家也要知道自己作為“人”的價值所在。“藝術家的價值,在于能夠真正感受這個世界,可以真實地與人接觸、產生友誼,獲得與世界的連接……希望創作者們在舞臺上謹慎使用AI,將其作為輔助工具與人類創作相結合。”
如果說《關于謊言的全部真相》讓滬上觀眾們感受到世界先鋒劇團對科技的創造性運用,那么融創節展演板塊則以“跨界實驗”掀起藝術浪潮,四部全球首演作品彰顯技術與人文的共振。開篇之作《未來詩·古箏與AI視聽音樂會》由藝術家組合“王萌+于淼”領銜,通過古箏泛音與AI算法波頻的交織,構建了一場“不完美協作”的詩意實驗。《蝶——旋律與光影的沉浸音樂現場》通過電子樂、鋼琴與動態光膜的即興互動,演繹生命蛻變的詩意。《陀螺游戲——音樂肢體交互劇場》則以虛實交織的舞臺設計,帶領觀眾穿梭于聲音記憶構建的魔幻現實世界。每場展演結束都設置了“演后談”環節,主創及藝術家回到舞臺直面觀眾,回答大家的提問及分享演后思考。正如網友JA分享自己的觀感:“完全不擔心新的概念與演出模式離你很遠,感受到了劇場和藝術家的努力與誠意。”
圖片:葉辰亮、演出方
視頻:姜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