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從中國崛起以來,西方國家就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打壓。
如今隨著特朗普第二個任期的到來,美國單方面挑起的關稅戰,更是將兩國貿易按下了暫停鍵。
可無論是芯片壟斷還是貿易制裁都無濟于事,中國非但隨了他們心意,反而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力愈發強盛。
眼看打不垮中國,美國就開始拉攏中國的這兩個鄰國,妄圖復刻中國的崛起之路,再扶持一個“中國”來對抗中國。
美國和印度
4月21日,美國和印度敲定“互惠貿易”談判框架。
雖然這只相當于是未來兩國合作的藍圖,但我們要知道,在現在美國“關稅壁壘”的大環境下,美國出口的商品仍然能在海外市場上平等互惠,僅憑這點就足以看出美國對印度的扶持力度。
那么美國為什么要扶持印度呢?
因為西方政客長期以來的固有印象里,中國得以發展起來的原因就是人口。高額的人口紅利使得中國商品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得以用低價商品的優勢在海外拓展市場。
且不說這些西方政客的想法是否正確,我們只看印度的工業發展狀況。
從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開始直到現在,印度都沒有實現嚴格意義上的工業化。或者可以說,印度的工業化和前蘇聯一樣,是十分畸形的。
因為一系列復雜的因素,印度至今也無法做出世界前沿的輕工業和科技產品。比如電動汽車、高性能手機、智能家電等。工業發展只停留在重工業,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嚴重滯后。
2020年,印度的鋼鐵產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看起來很厲害,但這些鋼鐵都只是粗鋼,生產附加值低,又非常依賴海外市場出口。印度自己又因輕工業發展遲緩導致消化不掉,這一來一去就成了筆賠本買賣。
當今世界上什么都缺,不缺的就是粗鋼。因為僅憑中國每年出口的鋼材,就頂得上世界上主要工業國家年產量的總和。
印度產的鋼賣不出去,就只能發展重型卡車、拖拉機這些子產業,漸漸地,也就失去了在東南電動汽車等行業的市場。
僅憑這點就能看出,西方政客所謂的“人口紅利”論是完全行不通的。
現在印度不論是人口還是經濟,都遠遠超過當初百廢待興的中國。可只有所謂的人口紅利卻沒有科技做支撐,印度能發展起來的只有重工業,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完全拿不下海外市場,自然也就成為不了“第二個中國”。
印度總理莫迪一直高喊著“工業崛起”,可過了這么多年,即便是在2018年美國對華發起貿易戰時,印度對華貿易逆差仍然有572億美元。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更是增長到1025億。
估計美國當時看到這個數字后都懵了,美國市場這邊瘋狂圍追堵截中國企業也無濟于事,結果轉過頭來發現,美國制裁的那點中國商品全都到了印度口袋里。
為什么印度的輕工業趕不上中國呢?
一方面是印度自身的客觀條件限制。
印度國內缺乏礦產資源和水利基礎,再加上分割明顯的干濕兩季,導致印度工廠一到夏天就斷水斷電不說,接近50度的高溫讓車間里幾乎就成了烤爐,根本無法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印度長期存在的社會矛盾。
印度裔不缺乏高學歷人才,只是這些人大多都選擇留在歐美工作,印度國內人才流失嚴重。再加上印度的民族凝聚力不強,北方邦長期處于落后貧窮之中,又身處內陸,很難發展起來。
美國和越南
除了印度以外,美國在中國周邊還扶持了一個越南。
雖然美國和越南之間也有一些摩擦,但美國扶持印度和越南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在南亞和東南亞發掘出一條新的供應鏈體系,以減少美國市場受中國商品的影響。
因此即便越南的實際條件比不上中國和印度,人工和運輸成本相對高一些,但只要能起到限制中國的效果,美國為此多花一些錢也是可以接受的。
自從2018年美國發起貿易戰以后,各類大小美國企業就開始向越南進行產業轉移。
包括像中國國內一樣的電子產品組裝,以及同樣被中國企業給轉移出去的縫紉、紡織這些手工業。
結果也顯而易見,中國發展并不是純靠人口紅利,勞動密集型產業只不過是過程,但并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所以即便美國現在和越南互相取消關稅壁壘,實際上也影響不了什么。
越南的確承接了許多工業鏈條最低端的產業,但中企相對來說并不算多,更多的則是日韓的手機裝配廠。
也就是說,美國若是想通過越南來限制中國,那么最終受影響的只會是日韓。美國制造業回流的最大推動也不是中國,而是日韓歐品牌的涌入。
從這里我們也能發現,特朗普一開始就把中國“世界工廠”的含義給混淆了。中國工廠既不是加工廠也不是代工廠,而是一只擁有可以龐大市場和物質資源的工業巨獸。
而美國所謂扶持的印度和越南,只不過是人口多了些,生產力低了些,無法從事精密化和規模化生產,便只能承接外企的末端產業鏈。他們和中國相比缺少的不是技術,而是龐大的社會市場和物質資源。
就像沒有一個國家能復刻美國一樣,同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復刻中國的崛起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