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臍橙之鄉”湖北秭歸位于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工程壩上庫首,這里一年四季有鮮橙。秭歸全縣臍橙種植面積約40萬畝,年產量100萬噸,綜合產值200億元。碩果累累的背后,離不開廣大科技志愿者們的接續付出……
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指導,為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
他們有的是資深農藝師,把識蟲診病的技術變成朗朗上口的詩詞,方便柑農們傳誦學習;他們有的返鄉創業,過好“小家”的同時,不忘“大家”,免費提供種植銷售等方面的指導;他們還有的化身直播博主,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把家鄉的橙子宣傳到全國各地……
讓我們一起認識三位新朋友,他們共同的身份是科技志愿者。讓我們通過他們與橙子的故事,感受他們“橙”意滿滿的科技志愿服務力量!
“柑橘醫生”把農技知識寫成詩
識蟲診病37年
“我以前不愛寫詩,感覺都是矯揉造作,沒有什么實際作用。”今年59歲的易繼平,是秭歸縣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正高級農藝師。
秭歸縣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易繼平
自畢業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從事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至今已經有37年了。
現在的她,愛上了寫詩,把識蟲診病的技術變成詩詞,朗朗上口,方便柑農們傳誦學習,更有利于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推廣。
《柑橘潛葉蛾歌謠》
(節選)
成蟲銀白亮閃閃,白天休憩草里鉆
華燈初上始活動,飛上嫩芽把卵產
卵孵三天變幼蟲,就地潛入葉表中
蠶食葉肉留表皮,畫符傷葉是元兇
當初,她放棄在城里教書的機會,毅然決然選擇回到秭歸,“要回去種田。”當然,易繼平一開始對柑橘一竅不通,就天天圍著橙子樹打轉,一邊看一邊學。在她看來,果園里的小生態圈,就是一個無聲的戰場,植物、昆蟲、微生物等在進行著“廝殺”。這讓易繼平很是著迷。
靠著在田間地頭的細致觀察,易繼平發現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比如,她創新的大實蠅羽化監測方法,準確預測了大實蠅羽化和產卵盛期,并根據監測數據科學地制定了園外誘殺和園內滅殺相結合的新措施,為對大實蠅精準用藥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和科學保障。
易繼平在講解病蟲害防治技術
為了讓理論知識深入生產實踐,易繼平即便在走親訪友時,也會宣講大實蠅防治技術。秭歸縣政府將大實蠅全套技術制成技術規范,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推廣,給柑農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她拍攝的大實蠅專業技術圖組,還被農業農村部制成掛圖,在全國柑橘產區推廣。
防住了大實蠅,柑橘潰瘍病又來了。易繼平白天在果園里尋找病因,晚上挑燈夜戰查資料,弄清潰瘍病難防、難治的根本原因。經過不懈鉆研,她首創的潰瘍病防治技術,經現代化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評審,屬國內領先技術。
《潰瘍病防治四季歌》
(節選)
春梢潰瘍不用急,花蕾露白殺蟲劑
花開盛期免用藥,花落之后銅制劑
夏梢初發把蛾防,加銅預防果潰瘍
入梅前夕必打藥,預防潰瘍果上揚
短視頻平臺興起后,易繼平把寫的詩詞發到了網上,以短視頻的形式講述柑橘防治的農技知識,“遠在外地的朋友也能看到。”易繼平說,希望自己的科普,能給更多有需要的果農帶去幫助。
易繼平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的科普視頻
把果園改造成生態家庭農場
年產鮮橙60多萬斤
80后黃清華是易繼平的眾多粉絲之一。在選擇回家種臍橙前,他在廣東一家外資工廠做倉庫主管,“當時的生活還是比較舒服的。但是父母舍不得老家的那一山一水一畝地,不愿意到外地生活。”于是,黃清華在2008年結婚后,就回到了湖北秭歸。
秭歸縣晴晴果園生態家庭農場負責人黃清華
一開始,黃清華對種臍橙一竅不通。他就一點點學,最終成為種植能手。黃清華把父親親手栽下的十畝橙子園,改造成了生態家庭農場,將生豬養殖與臍橙種植有機結合,年產鮮橙60多萬斤。
黃清華家旁邊有一條長約兩公里的隧道,伸手不見五指。這是他日常出行的必經之路。
從剛回家創業時的徒步行走穿越,到后來騎摩托車、開面包車、開小轎車、駕駛大貨車,黃清華的交通工具換了一次又一次。“這也說明日子過好了嘛!”他靦腆地笑著說道。
“以前畝產量差不多是3000~4000斤,現在每畝的產量可以達到6000~8000斤,翻了接近一倍。而我們現在引進的太陽能殺蟲燈、黃板、誘捕球等技術,提升了生態防治技術。”黃清華說。
如今,黃清華辦的農場已有柑橘園近200畝,是全國果菜茶(柑橘)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基地,計劃實施定時、定量、定位施肥灌水,實現節水70%,節肥40%以上,增產20%以上,每畝增收超千元。
黃清華參與農業技術培訓
“以前是想讓我的小家過得好一點,現在就是想讓周邊老百姓也都生活得更好。”作為湖北省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第一批秭歸臍橙種植系統傳承人之一,黃清華還為周邊18個村、300多農戶免費提供種植技術、銷售技巧、營銷策略、品牌建設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指導。
黃清華的農技知識是從網絡上或專家那里學到的,在實踐過程中轉變成生產成果,提煉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再教給附近的村民們。“有時間就去走訪農戶,看他們遇到了什么樣的技術瓶頸或者技術難題,我再按照實際生產經驗來進行指導。”
黃清華為農戶做指導
天龍村是黃清華做科技志愿服務的村莊之一。該村有七八十戶村民種植臍橙。黃清華說,通過技術指導,幫助他們提升臍橙的品質,更受消費者的喜歡,從而能讓他們的臍橙賣個好價錢,“一斤臍橙可以多賣三毛錢左右,按平均畝產5000斤來算,每畝臍橙可以增收1500元左右。”
當地的臍橙園
從互聯網大廠辭職回家賣橙子
年銷售額2000多萬元
在湖北秭歸的科技志愿服務隊里,有很多年輕的面孔——90后,乃至00后。他們堅定地加入臍橙產業,并以自己的方式助力這個“黃金果”走得更遠。
秭歸楚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武雙朋
數字化分選、打包、稱重……在秭歸縣維楚云倉的電商一體庫區域,武雙朋和員工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博主面對直播鏡頭,侃侃而談,向全國各地的網友展示、推介秭歸臍橙。這樣的熱鬧場景,一到臍橙成熟季,每天都在發生。
武雙朋在直播間忙碌
“2022年,我們看到了直播電商興起的新局態,所以組建了一個團隊開始做一些嘗試,沒想到效果還特別好,讓我們看到了直播電商這個領域未來是有很大的發展。”
也就是在那一年,看準電商直播商機的武雙朋,辭去了在美團的網絡架構師工作,回家賣臍橙。
武雙朋在工作中
今天在樹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在舌尖上。電商直播讓秭歸臍橙走到了全國各地,俘獲了一眾食客的味蕾。
據統計,秭歸全縣電商企業達2600余家,網店8100余家,電商從業人員達6萬余人,年快遞單量3000萬單左右,年銷售額超40億元。
成熟的臍橙
“去年,我們在互聯網平臺的銷售額累計達2000多萬元。賣出去的橙子來自秭歸各大鄉鎮的果農,等于幫助800多個果農賣出了他們家的橙子。”武雙朋說。
他表示,作為有經驗的互聯網人,希望通過個人的經驗,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把家鄉的橙子宣傳到全國各地,甚至到海外,“今年,我們也開啟了國際出口貿易的業務,想早點把臍橙銷售到海外去……”
“科技工作者來了之后,秭歸的臍橙可以‘飛’出去了!”秭歸縣科協黨組書記杜春三笑著介紹道,現在通過科技志愿者們的探索、推廣、培訓服務,柑橘園里單軌小火車有1700余條,總里程數300多公里,義務培訓無人機飛手200多人,大型運輸無人機超過100臺,如今金黃的臍橙可以乘小火車、無人機出山來,每畝平均綜合節約費用約1000元。
“臍橙是秭歸的‘致富果’,秭歸全縣70%以上的人口從事臍橙相關產業,年綜合產值200億元,其中科技志愿服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杜春三說。
【科技志愿風采】
科技志愿服務是中國科協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貢獻智慧力量、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奮斗目標的生動實踐。多年來,中國科協充分發揮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優勢,完善資源下沉和賦能機制,形成上下聯動組織體系,廣泛動員引領廣大科技志愿者深入田間地頭、社區校園、廠礦企業,為群眾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科技志愿服務的時代價值和道德力量。
為進一步塑造科技志愿文化,中國科協之聲開設【科技志愿風采】專欄,講好科技志愿故事,展示先進典型風采,為強國建設凝聚更加磅礴的科技志愿力量。
“中國科協之聲”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鳴/文 何劉/攝
素材來源:湖北省科協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