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銀行科技型企業、綠色發展方向上投放余額均增長超四成。
文/每日財報 張恒
日前,光大銀行陸續公布了2024年財報和2025年一季報,兩份成績單整體上看表現都還不錯,交出了實現業績穩健正增、資產質量整體平穩的答卷,為市場呈現了一個兼具“價值股”和“成長股”特性的優質標的。
復盤光大銀行兩份財報,有三點值得關注:
一是,資產規模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目前總額已經突破7萬億元大關,為反哺業績可持續增長提供基石。與此同時,資產質量保持穩定,風險抵御能力也保持在較高水平。
二是,經營環節具有成長及穩定性,身處不確定環境下,光大銀行盈利能力依舊穩健,2024年全年及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均實現較好增長,業績符合市場預期。
三是,注重對股東及投資者回報,真金白銀進行分紅回饋,與投資者們共享經營成果。
存貸規模穩增長,
科技、綠色等領域亮點十足
從資產端來看,截至2024年末,光大銀行資產總額達6.9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862億元,增幅2.7%。其中貸款總額3.93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469億元,增幅3.9%;貸款在資產中占比為56.5%,比上年末提升0.6個百分點,主要是公司貸款增長拉動,且該行在重點科技、綠色領域、重點區域信貸規模上均實現快速增長。
對于資產端所取得的成績,光大銀行行長郝成在2024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光大銀行將支持實體經濟置于首位,資源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傾斜,其中向科技型企業、綠色發展方向上投放余額均增長超四成。
具體來看,科技金融方面,光大銀行搭建與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要求相匹配的“五強”支撐體系,2024 年末,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達3795.26 億元,同比增長42.06%。綠色金融方面,該行打造了“傳統信貸+各類綠色金融創新產品”的綠色金融譜系,2024 年末,綠色貸款余額為4424.43億元,同比增長41.01%。
同時,郝成也表示,2024年光大銀行還持續加大零售信貸投放力度,在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等方面,發揮金融支持作用。截至去年12月末,光大銀行零售貸款余額(不含信用卡)1.1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6%。零售客戶達1.58億戶,較年初增長3.5%,零售客戶AUM達到2.9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8.4%。
從負債端來看,截至2024年末,光大銀行負債總額6.37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08億元,增幅2.4%;其中存款余額4.04萬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光大銀行結合市場利率變化動態調整存款定價策略,不斷加強存款成本管理,取得了積極成效。2024年該行存款成本為2.18%,較上年度改善14BP,其中對公、零售存款分別改善11BP、20BP。存款成本的改善有效緩解了貸款利率下降和規模增長放緩對營收的不利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發展勢頭還在今年一季度得到了延續。光大銀行發布的2025年一季報顯示,截至一季度末,該行資產總額突破7萬億元大關,較去年底增長3.88%至7.23萬億元,其中貸款總額達4.1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5%,站上4萬億元新臺階;同期末光大銀行負債總額達6.6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了4.26%,其中存款余額為4.2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77%。
事實上,從今年開始,光大銀行繼續聚焦科技金融、制造業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四大特色,報告期內其科技型企業貸款、綠色貸款、普惠貸款分別增加了362.44億元、478.54億元、132.45億元。
更值得稱贊的是,在北極星指標體系指引下,光大銀行通過著力發展特色業務,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業務結構持續優化,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有了明顯提升,今年一季度三大北極星指標業務更邁新臺階。其中,實現對公綜合融資規模(FPA)5.43萬億元、零售資產管理規模(AUM)3.05萬億元、同業金融交易額(GMV)9136.9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7.74%、8.93%、21.89%。
在規模穩增長的基礎上,光大銀行還在不斷打造安全邊際,圍繞“穩健、審慎”的風險偏好,將發展成果筑牢夯實。
為此,該行一邊堅持落實監管要求,強化風險管控,加快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加大不良資產清收處置力度,加強內控合規管理,嚴守風險底線;另一邊也在不斷完善深化風險預警處置機制和智能風控體系建設,強化數字化手段對經營質效提升的驅動作用。
上述努力,也在財報數據中得到了回應。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光大銀行資產質量指標保持了相對穩定,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光大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25%,環比持平,保持穩健。同時光大銀行因持續加大撥備計提力度,一季度末撥備覆蓋率達174.44%,為資產質量管控進一步夯實基礎,增強各類風險應對能力。
業績邊際提速,利潤穩定增長
在規模與質量雙效提升的背景下,光大銀行通過優化負債結構、調整資產配置方向及提升特色化專業化競爭優勢的賦能下,帶來了經營業績端的穩健正增長。
2024年財報數據顯示,去年光大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354.15億元;歸母凈利潤達416.96 億元,同比增長2.22%,盈利增速相對平穩。
從驅動因子來看,去年光大銀行非息增速轉正、債市投資相關的非息收入亮眼,以及減少計提資產減值損失,是其盈利增長主要支撐。2024年光大銀行凈非息收入同比增長1.42%至387.49億元,其中與債市投資相關的非息收入同比增長35.64%至196.78億元,主要增量收益來自公允價值變動凈損益,達到了53.04億元,同比暴漲367.31%,為后續息差和非息擺布保留了余糧。
與此同時,報告期內光大銀行堅持客觀審慎的撥備政策,持續夯實撥備基礎,增強風險抵御能力,2024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405.65億元,同比減少115.40億元,下降22.15%,繼續反哺利潤。
同樣的,光大銀行2025年一季度業績依舊延續穩健態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該行實現營業收入330.86億元;歸母凈利潤達124.64億元,同比增長0.31%。
《每日財報》研究發現,規模、中收、疊加撥備繼續反哺,成為拉動光大銀行今年一季度業績邊際提速主要正向貢獻因子。
其中,中收增速回正,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3.27%至56.78億元,此為自2021年以來中收增速首次回正。我們認為這背后體現的正是光大銀行差異化競爭優勢在持續釋放,比如,該行財富管理業務企穩,在持續打造“陽光財富”品牌、重點發力理財業務特色的帶動下,其一季度末零售AUM 達3.05 萬億元;云繳費平臺行業領先,其廣泛場景覆蓋和高客戶粘性或帶動支付結算相關手續費增長,打造交易銀行能力等。
此外,報告期內光大銀行其他非息收入穩健,債券浮盈釋放。在投資收益大幅增長的拉動下,當期為72.1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02.96%,促使該行今年一季度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長1.52%至48.7億元。未來隨著政策持續發力,宏觀經濟回暖,光大銀行今年非息收入有望繼續保持全年正增長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光大銀行歸母利潤同比增長也主要是通過壓降營運費用以及減少信用減值損失計提力度共同影響來實現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該行業務及管理費用為82.54億元,同比壓降了5%;信用減值損失同比下降15.63%至84.88億元。
超預期大手筆分紅,
構建長期投資價值吸引力
在取得穩健業績增長的同時,光大銀行為了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繼續實行穩定高額分紅,配置價值凸顯,使投資者能夠及時分享發展紅利。
光大銀行董事會秘書,首席業務總監張旭陽就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估值提升是投資者,尤其是廣大中小投資者高度關切的議題。這一過程具有長期性,提升經營管理能力是根基,市值管理為手段,而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則是關鍵所在。
市值管理方面,近年來光大銀行在大股東增持與投資者交流方面成果顯著。公告顯示,光大集團在過去一年完成股權增持計劃,累計增持光大銀行A股股份超1.22億股,累計增持金額為4.03億元,股權占比穩步提升。同時,主要股東中信金融資產也已公布增持計劃,目前已成為光大銀行第二大股東。
股東回報方面,光大銀行高分紅屬性延續。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光大銀行累計每股分紅0.189元,現金分紅總額達111.67億元,歸普分紅率提升至30.14%,不僅較2023年進一步提升了1.73pct,而且也高于前三年水平,2021-2023 年,該行歸屬普通股東利益分紅率分別為 28.13%、28.07%、28.41%。
從長期投資視角來看,光大銀行分紅率邊際提升則進一步夯實高股息優勢,展現出其較強投資價值。依據該行董事會通過的分紅方案及最新股價,光大銀行A股股息率達5%,H 股股息率超6%,在銀行業中位居前列,且高于眾多固定收益產品收益率。穩健經營業績與較高分紅比例,使光大銀行股票成為優質 “固收 +” 投資標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7日,光大銀行2024年度中期利潤分配方案通過股東大會。按照計劃,光大銀行每10股派發現金股息人民幣1.04元(含稅),合計擬派現61.45億元,這也是光大銀行上市后首次實施中期分紅派息。
對此,張旭陽進一步強調,穩定、合理的利潤分配方案能切實提升投資者回報,未來光大銀行也將會積極吸引更多耐心資本與長期資本配置,憑借持續穩定的分紅和良好業績,為投資者創造更為豐厚的回報。
丨每財網&每日財報聲明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表達的信息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內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電話:010-64607577
手機(微信):15650787695
投資者交流群:公號內留言微信號,由群主添加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