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早報》4月28日報道,近期,美國財長貝森特再次公開喊話,再一次將中美貿易失衡的責任推向中國。他聲稱中國對美出口額是美國的五倍,因此“125%的關稅不可持續”,并強調“應由中國主動邁出緩和的第一步”。
貝森特
自今年2月以來,中美關稅戰不斷升級,美國對華商品關稅最高飆升至145%,中國則以125%的稅率對等反制,雙方在鋼鐵、半導體、農產品等關鍵領域的博弈已然攪動了全球經濟。
根據中方4月9日發布的《關于中美經貿關系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中國對美加征關稅是“被迫反制”,但始終留有余地。
面對美方的極限施壓,中方展開了立體回應。
一是中央層面定調。4月中旬的一次高層會議中,決策層將當前貿易戰定性為“必須打贏的斗爭”,并指出“已做好最壞打算”。
這種“底線思維”體現在中國的反制策略中:除了關稅,中國還通過限制稀土出口、將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策略性減持美債等手段多維度施壓。
尤其是稀土管制,直接掐住了美國軍工和高科技產業的命脈,美國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供應源,這或許正是貝森特所稱“兜里還有升級方案”卻遲遲未敢動用的原因之一。
二是外交部多方式表態。王毅部長在金磚國家外長會上擲地有聲地表示:“妥協退縮只會讓霸凌者得寸進尺。”他批評美國將關稅作為實現私利的工具,并強調金磚國家應共同反對保護主義,維護多邊貿易規則。
這一表態與中國外交部近期發布的名為“不跪”的宣傳視頻形成呼應。視頻中以歷史鏡頭回顧了近代以來中國面對外部壓力的抗爭,并配文“尊嚴不是求來的,是斗爭來的”。
當前的中美貿易戰早已超越傳統的經濟范疇,成為兩種發展模式的碰撞。美國的“關稅大棒”本質上是對其霸權衰落的焦慮投射,而中國的反制則體現了新興經濟體對國際秩序改革的訴求。
貝森特所謂“中國需率先讓步”的論調,忽視了基本的經濟現實: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增長5.4%,內需市場與“雙循環”戰略的韌性正在緩沖外部沖擊;反觀美國,商界對關稅戰的反對聲浪日益高漲,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公開警告“全面貿易戰將損害美國信譽”。
貝森特
倘若美國真如貝森特所言實施禁運,短期內或對中國高科技產業造成陣痛,但長期來看只會加速中國的技術自主。長江存儲128層3D NAND芯片量產、聯影醫療替代15%進口MRI設備等突破,已證明“卡脖子”清單正逐個被攻克。而美國若一意孤行,其自身通脹壓力(超市物價已上漲15%-20%)和盟友離心離德的代價,恐怕比特朗普想象的更為慘重。
歷史的經驗反復證明,貿易戰沒有贏家,但退縮者必輸。中國的“不跪”姿態,不僅是對霸權的反抗,更是對多邊主義未來的堅守。當貝森特們仍在揮舞“禁運”大棒時,全球南方國家在金磚機制下的團結、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內的合作深化,或許正在書寫另一種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