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國際秩序框架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聯合國的掌舵人,無疑稱得上是國際地位的天花板了。要知道在這個身份的背后,代表的不僅僅是聯合國初創元老的最老資歷,更有著“一票否決”的最高話語權力。
理論上講,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在安理會上,都具備以一己之力對抗全世界的能力。因為在最后的決議表決過程中,不管舉手贊成的國家有多少,只要是有一個常任理事國反對,那么這個決議就沒法通過。所謂的少數服從多數這種慣用原則,在他們這里壓根兒就行不通。
事實上對于“常任理事國”這種特殊的存在,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是不太滿意的。當然那些國家并不是不滿“一票否決”這樣的“特權”,而是不滿這樣的好事兒為什么輪不到他們。
要知道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里面,這個職務的名額實在是太過固定了,基本上就是中英美法俄這五個國家雷打不動。也不說搞個末位淘汰制,不時換兩個新面孔,從而給到大家一點向上爬的希望。
那么這里問題就來了,如果五常也搞末位淘汰制,誰會第一個下崗?
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法國,畢竟誰都知道,法國是五常中唯一一個非原始股東,同時也是唯一一個在二戰中有著投降經歷的國家。相較而言,其他四個國家則都是貢獻值拉滿,堪稱戰后國際秩序的締造者,比之法國無疑要更有資格坐在這個位置上。
當然也有人認為會是俄羅斯,因為伴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和持續,俄羅斯如今在國際上已經是非常的孤立,壓根兒就找不到幾個朋友。這導致他們的一言一行不僅無法在國際上收獲到贊同,還會遭到大量的反對。
不過在我看來,在如今的國際局勢下,英國或許才應該是被首先淘汰的那一個。沒辦法,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里面,這個國家衰落得太厲害了。以至于今天的他們,已經完全不是曾經的自己,很難再配得上這個位置。
想想1945年剛坐上這個位置的時候,英國是怎樣一個存在?聯合國的四大創始成員國之一,二戰勝利的中流砥柱,以及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甚至與美國、蘇聯這兩位新晉的扛把子相比,他們仍舊有著獨屬于自己的優勢。
盡管因為二戰的摧殘和消耗,當時的英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完全無法和鼎盛時期那個打遍全球無敵手的“日不落帝國”相提并論。但是他們仍舊是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擁有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以及英屬印度等一大堆的殖民地。同時他們還掌握著諸如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世界貿易咽喉。
不夸張的講,如果單從直接性的國際影響力這一塊來講,哪怕是美國和蘇聯,那都得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