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龍泉青瓷遇見寶馬智能座艙的流線設計,這場始于2016年的文化實驗在2025年迎來實質性突破。4月28日登陸MY BMW APP的"非遺龍泉青瓷旅行茶具",標志著寶馬持續19年的非遺保護工程完成從資助到產品的閉環。這款由浙江省越窯青瓷非遺傳承人才史德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雷共同打造的作品,將南宋官窯0.3毫米極致胎體工藝與寶馬新世代車型的向心中控設計相結合,八種突破性釉色中既有源自《詩經》的"黃栗留",也有呼應汽車科技的"虹藍",印證著國務院辦公廳《若干措施》倡導的"非遺+設計"創新路徑。
回溯這項始于2007年的文化工程,寶馬的解題思路始終清晰。2016年與清華美院共建創新基地時確立的"傳承人+教授"合作模式,在2024年大運河文化保護項目中得到深化——從沿線遴選的10位年輕非遺傳承人,涵蓋蘇繡、云錦、龍泉青瓷等技藝,通過與設計師的結對開發,讓藍印花布紋樣走進車載香囊,使霽藍釉技藝融入現代茶具。這種漸進式創新在2019年已初見成效,當時推出的非遺典藏版7系車型,通過蘇繡椅背與降真香木飾的融合,驗證了傳統工藝對接高端制造的可行性。
在商業層面,這種文化探索與寶馬的戰略轉型形成共振。上海車展亮相的新世代概念車,其視平線全景顯示中的"二十四節氣"UI設計,與青瓷茶具的移動場景創新共享同一設計邏輯——均基于日均4.2小時的中國用戶車機使用數據進行場景重構。而選擇在擁有精準用戶群的MY BMW APP首發非遺文創品,則是將高企的日活流量轉化為文化傳播的試驗場,通過數字化觸點實現非遺傳播的創新實踐,這與寶馬愛心基金持續17年的運作模式一脈相承,即通過系統化、可持續的機制推動社會價值創造。
財務數據顯示,這種長期主義正在收獲回報。寶馬集團2024年全球總營收達1424億歐元,在華累計培育47位非遺傳承人、開發23個文創IP的成果,與其"家在中國"戰略形成深度綁定。從2008年設立行業首個企業公益基金,到2021年發起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這家入華三十年的德系車企證明,當非遺傳承人的釉料配方數據庫遇上汽車制造的品控體系,當2400年歷史的越窯技藝對接智能制造的溫度曲線,傳統文化保育完全可能轉化為可量化的商業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