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于砥礪奮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青年如何理解奮斗的意義、厘清奮斗的邏輯,是一個關乎成長成才、關乎國家未來的根本性問題。特別是在社會加速變遷、價值多元碰撞的語境下,“努力與結果”“起點與終點”“個體與整體”“躺平與平凡”等問題常常困擾著當代青年。只有深入把握這些關系背后的邏輯,才能讓奮斗更有方向、更有動力、更有意義。
奮斗不是等價交換,而是價值積累。“為什么我這么努力,結果還是不如別人?”“既然努力不一定有結果,那還努力干什么?”這樣的疑問在一些青年心中悄然滋生,反映出一種現(xiàn)實焦慮,也折射出一種功利主義傾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深刻揭示了奮斗與幸福、努力與成就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要認識到,這種聯(lián)系不是簡單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線性關系,而是建立在長期積淀、價值轉化和方向正確的基礎之上。努力是因,結果是果;果未必立現(xiàn),因不可或缺。在現(xiàn)實中,奮斗的“種子”往往要經(jīng)過漫長的孕育,才能結出“成功”的果實。有時一份努力會收獲十倍的成果,有時十份努力才換來一點成效,但每一次真誠付出,都是成長與蛻變的必要過程。青年的價值不應只用結果來衡量,奮斗的意義更在于過程中品格的錘煉、能力的提升、精神的養(yǎng)成。結果并不總由個人努力決定,也受到時代機遇、社會結構、教育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奮斗無用,而恰恰說明,越是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越要靠堅定的奮斗精神保持前行的主動權。青年要樹立辯證的成敗觀、正確的努力觀,把奮斗作為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而不是回報計算的籌碼。
奮斗不是被動繼承,而是主動創(chuàng)造。“我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憑什么能有一個好結果?”面對現(xiàn)實中的起點差異,一些青年感到迷茫,甚至陷入“比不過就放棄”的心理誤區(qū)。這種情緒在“內(nèi)卷”焦慮中被進一步放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xiàn)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們。”拼搏比起點更關鍵,方法比背景更重要。100多年來,無數(shù)青年憑借頑強奮斗從平凡起步,走向了不凡人生,他們用事實證明,奮斗可以改寫命運,拼搏可以成就未來。奮斗不是繼承的延續(xù),而是創(chuàng)造的跳躍。出生在農(nóng)村或小城市、家庭普通、資源匱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這些當作不奮斗的借口。正如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一大批青年人才用信仰和拼搏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今天的青年同樣有機會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通過奮斗突破出身的邊界。當然,這個過程不會輕松,也不會平均,但它的公平在于,每一個人都有通過奮斗改變?nèi)松壽E的機會。新時代為青年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從科技創(chuàng)新到鄉(xiāng)村振興,從社會服務到綠色發(fā)展,每一個崗位都需要有志青年的參與。起點的不同,不能決定終點;但終點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奮斗的姿態(tài)。
奮斗不是孤軍奮戰(zhàn),而是與時代同頻。“我為自己而活,為什么要考慮國家、集體、民族?”這種個人主義情緒在一些青年中時隱時現(xiàn),是一定語境下“自我中心”思維的自然產(chǎn)物,但卻違背了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深度交織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xiàn)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這既是一種價值引領,更是一種現(xiàn)實路徑。青年只有將個體理想與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緊密結合,才能在大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成長成才。個人奮斗不等于孤軍奮戰(zhàn)。每一個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土壤與國家的平臺。一個國家的繁榮為個體提供更多機會,一個集體的強大為個體發(fā)展提供更厚支撐。青年要認識到,“我的未來”從來不是“與他人無關”的孤島,而是與“我們的集體”密切相關。正如科研一線工作者、西部計劃志愿者、衛(wèi)國戍邊戰(zhàn)士……他們將個體奮斗嵌入國家發(fā)展的脈絡中,在服務人民中成就了更大的人生價值。奮斗的最高境界,是把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建立在對人民的貢獻之上,是把“小我”活成“大我”的投影。這既是理想,也是實踐,更是新時代對青年的深切期待。
奮斗不是拒絕平凡,而是拒絕逃避。面對社會競爭的激烈、壓力的蔓延,一些青年選擇“躺平”:不努力、不拼搏、不進取,將“平凡”與“躺平”畫等號,把“接受普通”當作“拒絕奮斗”的擋箭牌。這種態(tài)度表面上是“看破紅塵”,實則是回避挑戰(zhàn)、逃避責任的一種退縮心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數(shù)人生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這不僅是對青年品格的期許,更是一種對奮斗精神的深刻呼喚。選擇吃苦不是提倡盲目吃苦,也不是沒苦硬吃,而是引導青年在面對困難和壓力時,主動選擇奮斗而非退縮,選擇擔當而非逃避,選擇攀登而非“躺平”。平凡不是失敗,“躺平”才是真正的放棄。大多數(shù)人一生都在平凡中度過,但正是在這些平凡的崗位上,孕育著不平凡的精神力量。新興領域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青年、社區(qū)工作者、鄉(xiāng)村教師……他們也許沒有聚光燈下的光芒,卻用奮斗點亮了無數(shù)人的生活。拒絕“躺平”,不等于拒絕平凡;在平凡中奮斗,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堅持。新時代的青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平凡崗位上創(chuàng)造不凡業(yè)績,在平實生活中書寫自己的人生。
奮斗,不只是青春年華的口號,更應成為貫穿一生的生命姿態(tài)和價值追求。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只要青年以“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標準鍛造自己,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夠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續(xù)奮斗中如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也必將愈加燦爛輝煌。
微信公眾號:阿壩青年
新浪微博:共青團阿壩州委
來 源|共青團中央
編 輯|岳 磊
一審一校|陳 超
二審二校|李 韋 薇
三審三校|白瑪足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