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醫院的“故事”引出所謂“4+4”的梗,很多人對一個本科學經濟的留學生轉身到協和讀醫學給予了質疑,并深挖其父母家庭背景。
公眾對公平公正的質疑是合情合理的,但這里也有對醫學教育的誤解。
我們目前的醫生培養模式在改革中,一方面保留原來的模式,同時,我們也在仿效美國醫學培養模式,做醫學交叉人才培養,尤其是醫工交叉學科人才,核心是希望解決我國在醫學儀器上的落后局面。比如浙大就是先學一個工科,再到醫學院學醫科。
美國大學醫學院本科層面是不招生的,醫生培養是4+4模式,即先讀一個本科,一般需要參加一個專門的MCAT考試,類似我們考GMAT一樣,然后再申請讀一個醫學院4年(MD),即醫學博士,然后就是規培,一般是3年以上,最后還要考醫師資格,所以最后當醫生的周期,大約是10多年了。
這和美國法律人才的培養是一樣的,需要先讀一個非法學本科,然后才能再讀一個法學專業的教育(JD),中國翻譯為法律博士。如果你本科學了法律,到美國法學院只能讀LLM(法學碩士)。
但不同的是,我們國內讀了醫學,理論上也可以申請美國的醫學博士(MD)。當然,醫生培養上,一般大家都會更重視關聯的本科,而非醫學的,比如生物、化學、物理等專業,而不是毫不相干的。
也就是說,原則上,本科學了經濟,再學醫學,在美國是可以的,只是被錄取的概率相對較低。
同時,這里面還有一個誤解。即一些人把經濟學說成是文科。在美國,經濟學與金融嚴格意義上屬于理科,需要大量學習數學等課程內容。我們國內的經濟學的確更像文科,數學等學的太少,這也是造成一些誤解的重要原因。
以上,無關大家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與質疑,相關方面也的確需要給出一定的解釋與說明。
資料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