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曲舞臺上,什么樣的創新是合理的、出眾的、人們所需要的?這是戲曲人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日前,一段“賽博戲曲”的演出片段在短視頻平臺走紅。這是來自浙江中月婺劇團一出傳統戲《虹橋贈珠》的演出現場,舞臺上,二郎神身邊一只機器狗穿著戲服、扮演著哮天犬。網友笑言“攻克了戲曲舞臺沒人演狗的難題”;也有人打趣臺上演員的狀態,“這三太子和楊戩憋笑憋壞了吧”。這是戲曲舞臺主動追求表演形式創新的一種體現,起到了吸引觀眾目光、引起網友關注的效果,但對于觀演關系有怎樣的意義,對于戲曲本身有怎樣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探討,畢竟一時的“技”新,還需要更多的“藝”美來維持。
自古至今,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都離不開創新驅動。無論是京劇大師梅蘭芳融合了多種旦行表演元素,創立新的旦角表演風格,為京劇藝術樹立了新的標桿,還是2025年央視春晚的舞臺上,一群科技感爆棚的人形機器人零幀起手轉手絹,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都驗證了創新是推動傳統藝術繁榮發展的內生動力。但在多元融合的背后,我們始終要堅持因“藝”制宜。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戲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現代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傳統戲曲表演形式和內容的觀眾群體縮小,許多傳統的戲曲劇種和表演技巧面臨著失傳的處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文化藝術高效傳承和繁榮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正為傳統文化藝術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像戲曲這樣的傳統文化藝術的創新更多是要把蘊藏在表演、舞臺中的美更好地釋放出來,所以傳統文化藝術的創新并不意味著全面更新,而是要以藝術自身特色為基礎,在保留珍貴遺產的同時,滿足當下觀眾的精神訴求,增強藝術自身的生命力。比如,從借鑒現代藝術形式、運用現代技術、豐富內容主題、進行跨界融合方面入手,創新傳統文化藝術,做到讓技術真正為藝術服務,并在此基礎上,完善多元化的教育體系與傳統文化藝術產業鏈條。
近年來,青春版·贛劇《紅樓夢》、越劇《新龍門客棧》、秦腔微短劇《火焰駒》、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等一批創新案例,把握時代脈搏,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巧妙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為傳統藝術舞臺帶來新氣象,吸引了不同年齡層觀眾關注戲曲,也不斷創造著當代戲曲的新形態。
藝術作品的創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道復雜的難題。這需要廣大的藝術工作者,以更豐富的創作基礎、更包容的創作方式以及更具高度的審美自覺,融合當代舞臺藝術的各種創新成果,將古老的戲曲藝術鮮亮地呈現在當代舞臺上,創造現代戲曲的嶄新形態。
2025年4月29日《中國文化報》
第6版刊發特別報道
《創新要因“藝”制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