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鄭州一位70歲老人因食用打包的酒席剩菜,突發高燒、休克,被緊急送進ICU搶救,最終確診為膿毒血癥引發多臟器衰竭。這起事件,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也暴露出傳統節儉觀念與現代健康風險間的矛盾。
據記者了解,老人在酒席結束后將剩余菜品打包帶回家,食用后很快出現劇烈腹痛、持續高燒等癥狀。醫生表示,剩菜在室溫下存放超過2小時,就進入細菌繁殖高危期。老人食用的剩菜很可能已滋生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這些細菌產生的腸毒素即使高溫也難以破壞,會導致胃腸道黏膜大面積壞死,毒素入血后引發全身性炎癥反應。老人入院時凝血功能異常,肝腎功能指標超正常水平300%以上,印證了剩菜存放過久的嚴重危害。
重癥醫學科專家指出,有些人在剩菜處理上存在三大誤區:一是過于依賴冰箱,認為冷藏就能保證安全,實則冷藏只能減緩細菌繁殖,無法阻止毒素積累,像海鮮類剩菜,其蛋白質降解產物24小時內可使肝臟損傷指標升高5倍;二是加熱方式不當,部分老人為省電,僅加熱剩菜表面,未讓食物中心溫度達到70℃,反而利于細菌滋生;三是對特殊食材風險認識不足,一些未徹底熟制的食品隔夜食用,感染風險會激增20倍。
此事在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老一輩吃剩菜半輩子也沒事”,但專業人士指出,如今餐飲供應鏈已大不相同,預制菜添加劑增多,部分農村宴席露天烹飪、餐具消毒率低,剩菜細菌基數遠超家庭場景。數據顯示,2023年因食用隔夜菜中毒住院案例中,60歲以上人群占比達73%,其中42%引發多臟器衰竭 。
日前,國家老年大學開學第一課,特邀鐘南山院士進行講解。鐘南山院士呼吁別再“無效節約”。他說:“老人家常常在家里勤儉節約,很多剩菜剩飯不太干凈或者不新鮮的話,不要去堅持把它吃完,里頭含有很多(亞)硝酸鹽,別因所謂的節約(導致)得了胃癌!省出來的錢治不了病!”
貼心小知識
這5種“高危剩菜”,吃錯會中毒
居家過日子,有個剩菜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人還可能為了省事兒,一下子做兩頓的飯菜,甚至做隔天的飯菜,這些剩菜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食物中毒。特別是老一輩人,剩菜更是吃了一頓又一頓。醫生提醒,為了健康,盡量減少食用剩菜,若要保存,應盡快冷藏,且食用前徹底加熱。食品安全無小事,莫讓“節儉”變成健康負擔。
剩菜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食物中毒。孟猛 攝
1. 剩下的涼拌菜
近幾年,關于吃剩涼菜導致中毒進醫院的案例屢見不鮮。涼菜沒經過加熱,食材和加工過程都會帶入一些細菌。吃的時候翻動又會混入細菌,即使放冰箱冷藏,這些已經產生的細菌也不會被殺死,反而還會有部分細菌繼續繁殖,拿出來直接吃就很容易食物中毒。
所以涼菜要當頓拌當頓吃,剩下一定要狠心扔掉。另外關于涼菜再提醒 2 點:(1)別在小餐館點涼菜,難以做到生熟分開,中毒風險大。(2)另外賣點涼菜,制作環節衛生難保證,配送過程溫度高,細菌也容易大量滋生。
2. 室溫放置超2小時剩菜
細菌在4℃~60℃的溫度范圍內會迅速繁殖,是食品儲存的危險區,所以做熟的熱食如果不及時吃必須在60℃以上保溫。另外,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出過一個“2小時法則”,即不管生肉還是做熟的食物,都不要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否則就要扔掉,如果溫度超過 32℃這個時間要縮短到1小時。你可能會說,我怎么可能把做好的菜在室溫下放置超過 2 小時呢?還真有可能。比如朋友們聚餐時,有時會等所有的菜都上齊再開吃,而且吃的戰線很長,別說2小時了,持續吃3-4個小時都有可能;另外如果在餐廳吃打包剩菜,回家路上可能還要很長時間,這樣的剩菜就別吃了,直接倒掉。
3. 冷藏4天以上的剩菜
冰箱可不是保險箱,低溫下李斯特菌也能繁殖,潮濕的環境尤其適合黃曲霉生長,萬一產生了黃曲霉毒素,徹底加熱也沒法去除。建議燉菜、熟肉冰箱冷藏可以放 3-4天,肉汁、肉湯最多放1-2天。所以剩菜最好下一頓或隔天就吃了,勤檢查著點兒冰箱,可別剩菜放好幾天還拿出來吃,即使徹底加熱也不行。
4. 停電4小時后冰箱剩菜
冰箱停電后,冰箱溫度逐漸升高,微生物開始復蘇,容易大量繁殖,所以建議,如果停電超過 4 小時,冷藏的剩菜剩飯以及切開的果蔬,鮮奶,生肉都要扔掉,以免食物中毒。
5. 沒有徹底加熱的剩菜
我們吃剩下的菜沾染了很多口水,里頭可都是細菌,如果不徹底加熱滅菌很容易中毒。怎樣才算徹底加熱?專業上是要求食物的中心溫度達到 74℃以上,可是咱們家里做飯很少用溫度計量著做,建議在菜里加點水,不斷地翻動,加熱到湯汁完全沸騰。用微波爐加熱的話,中間也要攪拌一兩次,讓受熱均勻。另外,不建議使用慢燉鍋加熱剩菜剩飯,因為它的加熱速度緩慢,可能會促進細菌生長。
注意,這些食物不要“二次加熱”
日常生活中,為避免浪費,很多人習慣將吃剩的食物儲存起來二次加熱食用。然而,并非所有食物都適合二次加熱,有些食物二次加熱后不僅營養流失、口感變差,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危害身體健康。以下這些食物,一定要謹慎處理,盡量不要二次加熱。
1.菌類食物:蘑菇、香菇等菌菇,本身營養豐富,但它們屬于易腐食材。烹飪后的菌菇,在放置過程中會不斷滋生細菌,即便低溫冷藏,細菌仍會緩慢生長。二次加熱難以完全消除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食用后可能引起腸胃不適,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而且,二次加熱后的菌菇,口感變得綿軟,失去了原本鮮嫩的風味。
2.葉菜類蔬菜:菠菜、生菜、油麥菜等葉菜類蔬菜,在烹飪過程中會與空氣中的微生物接觸,即便冷藏保存,微生物也會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繁殖。二次加熱時,這些蔬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會顯著增加,進入人體后,亞硝酸鹽可能與胃內的物質反應生成亞硝胺,這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長期食用存在健康隱患。而且,葉菜二次加熱后,葉片軟爛,口感大幅下降,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會遭到嚴重破壞。
3.淀粉類食物:像土豆、紅薯、山藥等淀粉類食物,經過一次加熱后,其中的淀粉會發生糊化,變得柔軟可口。但在放置過程中,淀粉會發生老化回生,質地變硬。二次加熱后,不僅口感變得粗糙,難以消化,還會加重腸胃負擔。尤其是放置時間較長的淀粉類食物,還可能受到霉菌污染,即便加熱也不能完全消除霉菌毒素,食用后影響健康。
4.溏心蛋類:溏心蛋只經過短時間加熱,蛋白凝固但蛋黃仍處于半液體狀態,這種狀態下,蛋黃部分并未被充分加熱殺菌,內部可能殘留沙門氏菌等致病菌。若將溏心蛋二次加熱,不僅會讓蛋黃口感變得干噎,而且在儲存過程中滋生的細菌,也可能因二次加熱不完全而無法被徹底殺滅,食用后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5.海鮮類:蝦、蟹、貝類等海鮮富含蛋白質,一次烹飪后,海鮮中的細菌和微生物會利用蛋白質分解產生組胺等有毒物質。二次加熱雖然能殺滅部分細菌,但已產生的有害物質無法被完全消除,食用后容易引發過敏反應,出現皮膚瘙癢、紅腫、腹痛、腹瀉等癥狀。同時,二次加熱會讓海鮮肉質變老,變得干硬,鮮味也蕩然無存。
生活中牢記這幾點,避免剩菜剩飯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辦法可以避免剩菜剩飯呢?
剩菜剩飯容易滋生細菌。孟猛 攝
1.盡量減少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的保存時間,現吃現買。
2.吃不完的菜提前洗凈用保鮮膜包好,可以減少攜帶的細菌。
3.肉類、海產品等在放入冷凍層前,最好切成小塊分裝,吃多少取多少,避免因反復凍融加速腐敗變質或造成營養素破壞和丟失。
4.對于做好的飯菜,如果意識到吃不完,可以先分裝冷藏,減少細菌污染。
此外,還需要提醒大家,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幼兒、老人、孕產婦,以及患慢性病、癌癥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人群,應盡量避免食用剩飯剩菜。若食用剩飯剩菜后,出現惡心、嘔吐及腹瀉等癥狀,應盡快就近就醫。
最后,小編提醒大家,
在處理剩飯菜的時候要注意5個原則:
1.熟食在室溫下不要存放2小時以上;
2.飯菜應趁熱放冰箱,細菌在4℃-60℃會大量繁殖;
3.用帶蓋的保鮮盒存放,減少串味;
4.再次食用前,充分加熱以滅菌;
5.寧剩葷菜,不剩素菜。
為了我們的健康,請轉給家里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編輯 孟猛 綜合 閃電新聞、健康時報、大象新聞、央視新聞、網友評論等)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