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8日電(記者 國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中心副研究館員劉漢興28日在北京表示,作為一線研究人員,在參與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王宮遺址修復項目的過程中,精心丈量和測繪每一塊石構件和出土文物,把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和理念充分保留在吳哥遺址的古跡上。
當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多位文物保護領域代表圍繞“加強文物保護 傳承中華文明”與記者展開交流。劉漢興曾先后7次赴柬埔寨,配合工程修復完成了西南塔門考古發掘,為工程修復提供了有力的基礎資料支撐。
4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圖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中心副研究館員劉漢興在見面會現場。中新社記者 張祥毅 攝
劉漢興介紹說,中國工作隊堅持“科技賦能”和“最小化干預”原則,利用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測繪、激光雷達等科技對建筑中存在的問題“精準下藥”,在修復過程中盡量使用原來的老構件,在原構件丟失且影響其結構安全的情況下才會更換新石料。同時,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僅采用卡槽固定石構件,不采用現在的任何材料。
中柬雙方正在修復王宮遺址西北塔門。目前正值柬埔寨最熱的時候,室外平均溫度可達38攝氏度,但兩國技術人員不畏酷暑,仍在緊張有序地施工中?!拔覀兊奈奈镌夤こ添椖恳云栈荽蟊姟⑻嵘數乩习傩盏男腋8?、促進民心相通為重要目標。”劉漢興說。
此外,中國工作隊展開了中柬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在多處進行了考古發掘和調查。比如在王宮遺址項目中,中國工作隊發現了史料中記載的元代瓷器以及史料中沒有記載的宋代和明清瓷器,這大大豐富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
劉漢興說,中國在南亞和中亞也開展了文物修復工作,比如在尼泊爾進行的加德滿都九層神廟修復工作和努瓦科特王宮修復一期項目,在烏茲別克斯坦進行的希瓦古城修復項目等。“我們的文物援外工程項目道路越走越寬,為亞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貢獻了中國的智慧和經驗?!?/p>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