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貝殼曾作為貨幣交易占據了很長的歷史時期,那時的貨幣稱為“貝幣”。
考古發現,早在夏商時期,貝殼就已作為交換媒介開始在市面上流通,并在很多墓葬中出現了貝幣陪葬的現象。
其中,商朝時期我國第一位女戰神“婦好”的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的海貝,數量大約7000枚。
在當時,一枚精美的貝幣的價值很高,一枚甚至能換不少良田。有學者推測,婦好墓中的7000枚貝幣,至少能抵得上當時90塊良田。
那么,這時候就有人會問,貝幣那么值錢,為何古代的窮人不去海邊撿一些回來,那樣不就一下子變富了嗎?
其實,背后根本沒有那么簡單。
一、貝幣并非普通貝殼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并非所有的貝殼都能作為貨幣使用。
古代作為貨幣使用的貝殼主要是產自印度洋、太平洋的特定種類,如貨貝、環紋貨貝等。
那些貝殼大小適中、質地堅硬、外形美觀,且在內陸地區極為罕見。普通海邊的貝殼一打眼就能看出明顯的差別,根本不可能假冒。
另外,古代貿易流通的貝幣,都需要經過嚴格篩選和精細加工后才能使用。通常背面還會被磨平,有的還會鉆孔以便串連。
同時要打磨達到標準的貝幣,也是一件極為復雜的工作,可以說當時除了國家的高級技術和人物能夠完成外,普通人很難實現。
這就如同現代人不能隨意印制鈔票一樣,古代貝殼貨幣的“生產”同樣受到了嚴格的控制。
二、有壟斷和防偽體系
與現代人相比,古人的智慧有過之而無不及。
古代高層自然能夠意識到貨幣發行權的重要性,由此,王室一開始就控制著貝幣的來源和流通。
《尚書·盤庚》中就有“貝者,寶也”的記載,說明貝殼在當時被視為珍寶。
王室通過南方進貢、貿易交換等方式獲取稀缺貝源,再按照等級賞賜給貴族官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貨幣分配體系。
據《史記》記載,周穆王時期,南方部落進貢“齒革羽毛”和“南海之貝”,那些貝殼進入中原后,價值倍增。
普通百姓根本無法接觸到原始貝源,更不用說大量獲取了。即使有人冒險前往南方海濱,也難以突破官方的管控網絡。
除此之外,古人還發展出了一套完善的貝幣防偽機制。
1、對貝殼種類的嚴格限定,一般只有特定的幾種貝殼才被認可。
2、加工工藝的保密性。官方作坊掌握的打磨、鉆孔技術民間難以模仿。此外,還有專門的“貝官”負責鑒定真偽,打擊私鑄。
《周禮·地官》記載有“泉府”一職,主要負責“掌以市之征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于民用者”,其中就包括貝幣的管理。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實行“官山海”政策,將包括貝源在內的自然資源全部收歸國有。
在那種嚴密體系下,民間私采貝殼充當貨幣的行為,會被視為嚴重犯罪,普通人根本不敢鋌而走險。
三、一般人無法獲取
古代的交通不發達,對于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古人而言,前往南海獲取貝殼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古代,從黃河流域到最近的產貝海域,直線距離也超過一千公里。
途中要翻越崇山峻嶺,穿越蠻荒之地,面對瘴氣、猛獸和土著部落的威脅,難度非常之大。
即使有人歷盡千辛萬苦到達海邊,收集到合格貝殼,如何將其安全運回又是巨大挑戰。
貝殼重量不輕,長途運輸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加之沿途關卡稽查,成功概率微乎其微。且一不留神,運輸成本可能都會超過貝殼本身的價值,得不償失。
還有一點,貝殼之所以能成為貨幣,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共識和政權信用,而非貝殼本身。
就如同如今的黃金、白銀一樣,只有所有人都認可其代表的價值時,它才具有購買力。
如果任何人都能隨意獲取,那種共識就會很快崩潰,貝殼將迅速貶值。
歷史上就曾出現過類似案例。
明朝初期,云南地區曾短暫恢復使用貝幣,結果因供應過剩導致嚴重通貨膨脹,最終不得不廢止。
那一現象印證了,貨幣供應必須與經濟發展相匹配,才符合價值規律。無限制的“撿貝殼”只會讓貝幣變得一文不值。
回望古代貝幣制度,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的貨幣智慧與現代金融原理驚人地一致。
貨幣的價值不在于其材質本身,而在于背后的信用體系和社會共識。
從貝殼到銅錢,從紙幣到數字貨幣,貨幣形態不斷演變,但其本質始終未變:它不過是人類為便利交換而共同創造的信用工具而已。
讀者們,關于“古代貝幣的使用與防偽”,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