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主動示弱,給中國開出降稅條件,面對特朗普毫無誠意的承諾,中方直接拒絕,三國專機抵達北京,反攻才剛剛開始。
近日,國際輿論場被兩則看似矛盾的消息所攪動,一邊是特朗普高調宣稱“考慮降低對華關稅”并暗示中美一直在保持“貿易接觸”,另一邊則是中國官方迅速辟謠所謂“貿易接觸”的傳聞,并拒絕和特朗普進行談判。特朗普的態度轉變究竟為何,而中方硬懟特朗普的底氣又是從何而來呢?
特朗普釋放的關稅調整信號,乍看像是貿易戰硝煙中的一縷微光,實則暗藏復雜的政治算計。從歷史脈絡觀察,自2018年掀起對華貿易戰以來,美方慣用“極限施壓、虛假善意、輿論造勢”的三板斧策略。
此次重提降稅,依然延續著“條件交換”的老套路,既要中國在核心利益領域讓步,又想通過制造“談判假象”向其他經濟體施壓,試圖構建對華統一戰線。這種將經濟議題政治化的操作,本質上是零和博弈思維的延續。
值得關注的是,特朗普刻意混淆“關稅調整”與“協議簽署”的邏輯順序。按照國際貿易基本準則,關稅政策屬于主權國家內政范疇,若真想改善貿易環境,完全可通過單邊調整率先釋放善意。而美方卻將降稅與中方“履約”綁定,暴露出其并未真正放棄“美國優先”的霸權邏輯。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其釋放談判信號的同時,美國商務部仍在擴大對華半導體管制清單,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早已被中方識破。
面對美方的談判煙霧彈,中國官方的回應展現出難得的戰略定力。外交部明確指出所謂的貿易接觸是虛假信息,商務部則強調絕不接受任何單邊脅迫。
不得不說,中方這種擲地有聲的表態,并非頭腦發熱,而是源于對自身發展邏輯的清醒認知,于是能看到,在拒絕美方談判邀約的同時,北京迎來三批特殊訪客,阿塞拜疆總統、肯尼亞總統、日本執政聯盟領導人幾乎同期抵華。這看似巧合的外交安排,實則是中國全球伙伴關系網絡的集中展現。
要知道,這三個國家分別來自歐亞大陸、非洲和美國傳統盟友圈,其外交選擇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戰略考量。當三架專機同時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時,傳遞的不僅是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更是對新型國際關系的期待。
透過這場貿易博弈的表象,我們正在見證全球權力結構的深層變遷。美國試圖維系單極霸權的努力,與新興經濟體崛起的歷史潮流發生激烈碰撞。但歷史終將證明,那些試圖用關稅壁壘阻擋時代潮流的做法,不過是全球化浪潮中的短暫漣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