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韓繼 馬文軍
在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靈臺縣龍門鄉,一輛救護車常年穿梭于山峁之間。駕駛座上的是鄉衛生院院長楊安福,副駕坐著他的妻子俞樹梅。這對“夫妻檔”醫生扎根深山15年,從青春年華到兩鬢微霜,他們用腳步丈量110平方公里的溝壑區,用堅守填補基層醫療的空白。
“小時候,鄉親們翻山越嶺才能找到一片止痛藥,多少人因耽誤救治落下病根。”楊安福站在衛生院二樓的走廊上,望著遠處綿延的山丘,回憶如潮水般涌來。2011年,他和蘭州姑娘俞樹梅從甘肅醫學院畢業。面對大城市的醫院拋來的橄欖枝,楊安福毅然選擇回鄉:“我是山里的孩子,知道鄉親們的苦。這里需要醫生,更需要希望。”
那時的龍門鄉衛生院只有兩排矮平房,8名醫護人員守著幾臺老舊設備。偏遠村社的村民看病需徒步幾十里山路,遇上暴雨或大雪,連救護車都寸步難行。“第一次進棗子川村,救護車陷在泥里,我們扛著藥箱走了1小時。”
為覆蓋全鄉9個村、3000余名散居村民,夫妻倆將救護車改造成“移動診室”,常年備著干糧、急救箱和慢性病藥品。15年來,他們累計接診超4.5萬人次,義診足跡遍布每一道山梁。
2014年,得益于國家政策支持,一座二層綜合樓拔地而起,260平方米的空間里,診療室、健康檔案室、中醫館一應俱全。B超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遠程會診系統等設備陸續進駐,曾經連血常規都無法檢測的衛生院,如今能完成80%的常見病診斷。
“過去村民覺得‘吃飽就是健康’,現在會主動問‘我的血糖控制得咋樣’。”楊安福翻出一沓泛黃的健康檔案,對比今昔,感慨萬千。如今,我們為2366名村民建立檔案,建檔率達98.58%。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率從不足50%躍升至100%,連精神障礙、慢阻肺等“邊緣病種”也被納入精準隨訪。
近三年,靈臺縣為基層引進88名醫護人才,龍門鄉衛生院團隊擴至16人。“年輕人帶來了新技術,也帶來了新氣象。”俞樹梅指著診室里正在操作心電圖機的95后村醫小邊說,“他們用手機APP給老人做健康宣教,效果比我們當年強多了!”
多年來,楊安福夫婦始終把群眾當親人,用愛心、真情對待每一個服務對象。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只要群眾需要,他們都隨叫隨到,對患者認認真真檢查、詳詳細細解說、兢兢業業施診,做到接待熱心、解釋耐心、觀察細心,使病人得到及時救治,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夜幕降臨,楊安福夫婦的救護車仍行駛在山路上。俞樹梅望著遠處星星點點的燈火,輕聲說:“15年前,這些山溝里硬化路都沒有。現在,家家有醫保,村村通網絡,我們的‘戰場’也該升級了。”
近年來,夫婦倆將重心轉向“互聯網+醫療”。他們通過微信視頻指導村民用藥,利用健康大數據預警疾病風險。“過去拼體力,現在得拼智慧。”楊安福笑著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楊安福夫婦用這句話概括15年的堅守。他們的救護車依舊穿行在溝壑間,在他們身后,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正接過接力棒。在這片曾經貧瘠的黃土高原上,一條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毛細血管網”已然成形,默默滋養著每一個生命的春天。
楊安福、俞樹梅的故事,是甘肅乃至中國基層公共衛生發展的縮影。從“赤腳醫生”到“智慧村醫”,從“治病為主”到“防管結合”,15年的變遷印證了一個真理:當政策甘霖潤澤鄉土,當奉獻精神扎根大地,再崎嶇的山路也能通向全民健康的未來。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