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期,又一家房企踏上“退房”之路。
4月24日,南國置業發布公告稱,其控股股東中國電建地產集團擬受讓其持有的房地產開發業務相關資產及負債,此舉標志著公司正式啟動剝離房地產開發業務的進程。盡管交易尚處于籌劃階段,方案和細節仍需進一步論證和溝通協商,但這一動作已引發業內對房企“退房”潮的再度關注。
相關業內人士指出,南國置業剝離房地產開發業務后,僅剩商業類運營業務,該業務盈利壓力較小,公司估值預計將提升。
多家房企剝離房地產開發業務
實際上,除南國置業外,今年已有多家房企陸續剝離房地產開發業務。
1月下旬,中交地產發布籌劃重大資產出售暨關聯交易的提示性公告,擬將旗下房地產業務轉讓給控股股東中交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時隔三個月,4月22日,中交地產發布重大資產出售暨關聯交易預案,明確將持有的房地產開發業務相關資產及負債轉讓至控股股東地產集團,未來將聚焦物業管理、資產管理等輕資產業務。
不久前,冠城大通于4月10日發布了關于籌劃出售房地產開發業務進展公告,計劃將持有的12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股權出售給控股股東或其關聯公司。而在2024年7月,冠城大通就已透露了其“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的打算。
還有格力地產,今年也邁出了剝離房地產開發業務的重要步伐。
4月14日,格力地產發布控股股東股權結構變動進展公告,珠海市國資委將海投公司100%股權無償劃轉至華發集團,華發集團間接控制格力地產44.95%股份,工商變更已完成,格力地產正式并入華發集團。此次調整意味著,格力地產完全退出地產行業。
而從去年7月開始,格力地產就已啟動全面退出地產業務進程。2024年7月7日,公司公告擬置出上海、重慶、三亞等地房地產開發業務資產負債及對外債務,置入珠海免稅集團不低于51% 股權;12月31日,公司表示重大資產置換已實施完成,公司戰略定位轉向免稅業務為核心的大消費產業;今年3月,格力地產再次公告擬變更公司名稱、證券簡稱、經營范圍及修訂公司章程,加速從房地產開發商向免稅行業的轉型進程。
事實上,近兩年房企剝離房地產開發業務的案例屢見不鮮。2024年,華遠地產、美的置業、山子高科(曾用名:銀億股份)均已完成相關動作。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4月8日盤后,山子高科公告稱,擬以4.735億元向禾眾常青出售山子智服100%股權。若交易順利,意味著山子高科此次將繼續剝離物管業務,也代表著公司地產相關業務將全部出清,主營業務完全轉向汽車等領域。
縱觀近兩年剝離業務的企業情況,起初以民企為主,如山子高科、美的置業、冠城大通等。自去年年末起,企業類型呈現多元化趨勢,如華遠地產這類國有控股企業,格力地產這種完成股權結構變動并入國企體系的企業,以及中交地產、南國置業等央企背景企業紛紛參與進來,逐漸形成了“全所有制覆蓋”的格局 。
財務困境成核心推手
企業密集剝離房地產開發業務,深層原因在于行業規模收縮下持續虧損的業績壓力。
如南國置業,其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公司可實現營業收入26億元-30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則虧損14億元-19.5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虧損19.7億元-25.2億元。這已經是南國置業自2021年以來連續四年虧損,累計虧損已超過50億元。
2021年至2023年,南國置業分別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0.78億元、-8.23億元和-16.93億元,分別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凈利潤-10.9億元、-9.51億元和-16.2億元。
中交地產的經營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中交地產2024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3.02億元,同比上年調整后收入減少44.59%;歸母凈虧損為51.79億元,大幅減少221.44%。
中交地產業績已連續兩年大幅下滑,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4.68億元,同比下降15.60%;歸母凈虧損16.73億元(調整后為16.11億元)。據統計,近兩年,中交地產已虧損68億元。
而冠城大通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也是因為該業務已不再帶來盈利,反而陷入了持續虧損狀態。根據年報數據,2023年冠城大通的營業收入同比大幅下滑74%,同時,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出現了45億元的虧損。2024年,冠城大通繼續虧損,且地產業務成為了主要虧損源。
同樣,格力地產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公司凈利潤虧損17.8億至12.5億元,扣非凈利潤預計虧損21.3億至15.1億元,這是格力地產連續第三年虧損。2022、2023年的個歸屬凈利潤分別虧損了20.57億元、7.33億元,3年共計虧損超過40億元。
或有更多房企逐步“退房”
業內人士指出,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很少有企業能夠完全避免負面影響。盡管市場端已出現弱復蘇跡象,但在新模式建立的過程中,房地產企業仍需應對一系列市場波動。因此,部分房企將繼續深化戰略轉型,而更多中小型上市房企則可能逐步退出或收縮地產開發主業,對業務范圍進行優化調整。
同時,克而瑞指出,當前房地產開發業務在資本市場中的表現確實不佳,融資能力顯著下降。此時,企業選擇剝離房地產業務,置換或保留其他業務,可提升市場對轉型企業的預期,才能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總體而言,這場席卷全行業的“退房”潮,本質是中國房地產從“規模紅利”向“效率紅利”轉型的縮影。企業的斷臂求生能否換來新生,既取決于戰略定力,更考驗政策智慧與市場韌性。
擊上方公眾號,閱讀更多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