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報道,4月28日,紅海曼德海峽北部突然響起刺耳的防空警報。美國海軍“杜魯門”號航母戰斗群以30節航速向北機動,艦橋上的雷達操作員突然發現多個高速目標從也門海岸方向襲來。胡塞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事后證實,當天他們向美軍艦隊發射了4枚“努爾”反艦導彈和6架無人機。
“左滿舵!全速規避!”艦長的命令通過廣播響徹全艦。這艘10萬噸級的核動力巨獸在海面上劃出一道弧線,甲板上的F/A-18E“超級大黃蜂”戰機因離心力劇烈晃動。此時,第136攻擊戰斗機中隊的機械師正將一架編號166的戰機從機庫拖向升降機,重達14.5噸的機身突然脫離牽引車控制,沿著傾斜的甲板向艦艉滑去。
有目擊者稱,牽引車操作員試圖采取措施阻擋失控的戰機,但被卷入甲板與機庫的縫隙,最終受輕傷。
隨后,戰機突破安全護欄墜入紅海,激起數米高的水花。美國海軍事后承認,這架價值6000萬美元的戰機和牽引車一同沉沒大海,成為自2024年12月“葛底斯堡”號誤擊友軍戰機以來,該航母戰斗群的第二起重大事故。
這場墜機事件并非孤例。早在今年2月12日,“杜魯門”號航母在地中海與商船相撞,右舷升降機被撕裂,導致艦長戴夫?斯諾登被撤職。更諷刺的是,這艘1998年服役的航母,自3月15日重返紅海以來,已累計遭到胡塞武裝的13次武裝攻擊,包括1月持續9小時的無人機蜂群攻擊。
數據顯示,“杜魯門”號航母事故率較5年前已飆升240%,正暴露出3大致命隱患:首先是艦員日均執勤超16小時,F/A-18機隊平均機齡達28年,指揮層因頻繁換導致戰術執行和航母調度出現混亂。此次墜機的直接原因,正是艦員在高強度部署下出現的操作失誤——牽引車液壓系統在緊急機動中失效,而戰機防滑鏈未按規程固定好,由此在航母機動中被甩下海。
目前,胡塞武裝隔三差五的攻擊,正讓部署在紅海的美軍航母編隊疲于奔命。自3月恢復對也門空襲以來,“杜魯門”號航母艦載機聯隊日均出動12架次,執行“莽騎兵”行動打擊胡塞目標。但這種高強度作戰反而削弱了航母的防御能力。比如4月28日胡塞武裝攻擊發生時,艦上僅有4架F-18處于戰備狀態,其余戰機正在維護或加油。
胡塞武裝的戰術創新也令美軍措手不及。他們將伊朗提供的“努爾”導彈與自制無人機結合,采用“飽和攻擊+電子干擾”模式,讓美軍防不勝防。4月28日的襲擊中,胡塞武裝先用無人機誘使美軍啟動“密集陣”近防系統,隨后發射導彈突破防空網。這種“低成本高威懾”的打法,讓美軍陷入打不起的困境——因為1枚“標準-2”導彈造價240萬美元,而胡塞無人機成本僅1000美元。
更令五角大樓頭疼的是,胡塞武裝的反艦能力還在持續升級。他們不僅能在800公里外發現航母,還掌握了彈道導彈末端機動技術。美國中央司令部都不得不承認,胡塞武裝近6周已擊落7架MQ-9無人機,總價值超2億美元。可以說胡塞武裝正在用行動戳破美軍航母難以戰勝、難以對其突防打擊的神話。
“杜魯門”號航母如今因為遭到襲擊受損,或將被迫停靠希臘維修,此將會導致紅海地區出現“美軍航母空窗期”,胡塞武裝襲船行動將會激增30%。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正喪失威懾力——連胡塞武裝都能讓航母“玩漂移”,何談對抗其他大國的反艦導彈體系呢?戰機帶車都甩入大海,美國實在是丟臉丟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