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我國民風最彪悍的地區,非淮海莫屬。淮海地區堪稱“創業集團”,在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誕生了無數英雄豪杰,秦末時期,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在淮海地區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楚漢爭霸,項羽率領的江東子弟兵出自淮海地區,在歷史的歲月與烽煙中,淮海地區的彪悍民風展露無遺。那么,每逢亂世,淮海為何總是會成為風云激蕩的焦點?這里的彪悍民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淮海地區指的是淮河與黃河之間的廣大平原地帶,位于華北、華東和華中三大地理單元的結合部,目前這一地區分屬于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省,包括江蘇的徐州、宿遷、連云港,山東的棗莊、濟寧、臨沂、菏澤,安徽的宿州、淮北,以及河南的商丘,區域面積大約9.6萬平方公里。
這片區域因地處南北要沖,依山襟海,海陸兼備,具備東鄰黃海,西接中原,北扼齊魯,南連江淮的區位優勢,自古便是連南貫北,承東啟西的重要交通樞紐。并且常作為古代勢力中心的西安、北京和南京,所形成的三角區域內便是淮海地區,因此,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正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而只要拿下了淮海,便能奠定稱霸中原的根基。
楚漢相爭、三國混戰、南北朝對峙,淮海地區總是能夠在亂世中誕生出眾多叱咤風云的王侯將相和英雄豪杰。比如出生于如今江蘇宿遷的西楚霸王項羽,來自宿州沛縣的漢高祖劉邦,安徽阜南的呂蒙,山東蒙陰縣的蒙恬等不盡其數。
除了特殊的戰略價值,淮海的彪悍民風,也與黃河肘擊中原5000年息息相關。黃河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裹挾著黃土高原的泥沙,在下游的黃淮流域頻繁改道和決口,據統計,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黃河發生了26次重大改道,每一次都如同一只巨大的肘臂,重重落在中原大地上,位于下游的淮海地區,成為了洪水重災區,良田被淹沒,房屋被摧毀,百姓流離失所。也正是為了抵御這無常的災禍,淮海地區百姓世代都在與自然做抗爭,長期的生存挑戰,不斷錘煉當地居民的堅韌意志,久而久之便也形成了彪悍的民風,催生了強烈的集體意識和尚武精神。
每當因封建壓迫、土地兼并、沉重的賦稅,淮海地區農民便會揭竿而起,比如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新莽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的張角黃巾起義,隋末時期的杜伏威、輔公祏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元朝末年的紅巾軍起義等等,無不彰顯了淮海地區人民不畏強權,敢于抗爭的精神內核,一次次起義更是深刻影響著華夏的歷史走向。
總之,淮海地區彪悍的民風,是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社會活動等多個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以至于如今淮海被四省割據的局面,也是古代時為避免地方割據,雄踞一方的結果。
只是如今的淮海地區成為了蘇魯豫皖的邊緣地帶,受各自省會以及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不足,因此成為了四省的“經濟洼地”。
雖然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是帶動周圍的核心驅動力,但徐州本身經濟并不算突出,2024年GDP為9537億元,在江蘇省內排在第六,因此在區域中的存在能級并不算高,綜合承載力也不強,與其他中心城市相比,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不過,隨著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的發布,徐州、臨沂、淮北等城市,城市定位和接下來的目標更加清晰明確,接下來隨著淮海地區各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與京津冀、長三角、環渤海,以及中原經濟區,沿海經濟帶的連通性將得到不斷加強,有助于區域內人員流動和物流運輸,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為淮海地區的崛起提供強大支撐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