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計劃旅游還真挺頭疼的,哪兒都想去,但是熱門城市又怕太擁擠,畢竟體力有限且耐力不足。
前幾天和朋友談起休假有沒有推薦的寶藏旅游地,朋友說她去過江西,從南昌到景德鎮再到鄱陽縣,在南昌看了課本上的滕王閣和八一起義紀念館,在景德鎮撿了一大堆廢舊但精美的陶瓷,最后還在鄱陽縣見到了草長鶯飛的鄱陽湖大草原。
這條路線,本來還在猶豫中,但是她瘋狂推薦,出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便規劃了從4月14日到4月18日總計五日的行程,結果誠不負我。
首站南昌:
英雄城的詩意與煙火
14日下午2:55從重慶江北機場出發,僅飛行不到2小時便落地南昌昌北機場。此時才16:45。
拿好行李,在機場附近租個車,駕車半小時左右便到達八一廣場附近的酒店。從酒店步行至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八一起義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點,皆在10分鐘左右。懷著崇高的敬意走過這些地方,深感今天安穩的生活來之不易。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
逛累了,晚上去到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夜市的煙火繚繞迅速挑起了躁動的味蕾,攤主們用雙手傳遞熱情,食客們在濃郁的煙火氣中獲得心靈的慰藉。一行人才在座無虛席的燒菜館吃完辣炒雞爪,轉角處又飄來劉大爺鮮肉餅的鮮香。
吃飽喝足的我正欲起身往回走,同行友人卻意猶未盡:“走,我們再去買幾個鮮肉餅!”
幾步路又晃悠到了小攤前,購買的食客排起了長龍,忽然想起《滕王閣序》里“閭閻撲地,鐘鳴鼎食”的句子,原來千年前的市井煙火,至今仍在巷陌間流淌。
來南昌,自然必登滕王閣。因而第二天,早起便出發去滕王閣。
清晨的滕王閣被贛江晨霧籠罩,三層飛檐在氤氳水汽中若隱若現。登上閣樓,遠眺贛江如絲綢般鋪展,“秋水共長天一色”在眼前具象化。
滕王閣 圖源:視覺中國
午時,在旁邊小店喝著一碗冒著熱氣的瓦罐湯,吃著滋味豐富的南昌拌粉,看本地人用贛語閑聊,這座承載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名樓,褪去課本里的莊重,成了市民閑話家常的點綴,十分奇妙。
第二站景德鎮:
泥與火的千年對話
南昌至景德鎮自駕約2小時,沿途贛江漸次退去,青白瓷器的元素開始闖入視野——是的,瓷都近了。
16日上午到達了此行的第二站——千年瓷都景德鎮。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鞏縣窯,成熟于元代景德鎮窯,在明代永樂年間達到鼎盛。
在景德鎮,連路燈都是青花瓷的造型。陶陽里御窯景區的古窯遺址像一本立體史書,宋元明清的碎瓷片層層疊壓,工匠用“復燒”技藝將殘片修補如初,仿佛時光從未斷裂。
鉆進古窯民俗博覽區,看老師傅徒手拉坯,泥團在他掌心魔術般化作花瓶,成型后往溫度高達1300℃的龍窯投柴,窯變的瞬間,青花料在高溫中綻開冰裂紋,恍若看見千年前的月光。
游客也能上手體驗,但大概率會成為“抽象派藝術品”。
老師傅徒手拉坯 圖源:視覺中國
從古窯民俗博覽區出發至陶溪川,沒想到一個創意園區人氣也如此之旺。
這里匯集著各類藝術工作室、創意商街、博物館、主題客棧等,各式各樣的陶瓷制品,比你想象中的陶瓷更有趣,充滿時尚感。
陶溪川創意瓷器 圖源:視覺中國
入夜后的撫州弄夜市則是碳水狂歡現場:冷粉的酸辣、餃子粑的糯香、牛骨粉的濃烈,佐以瓷杯盛滿的桂花米酒,恍惚間竟分不出吃的是美食還是文化。
有人言,泥巴進窯,就像把靈魂交給了火,窯火晝夜不息,靈魂浴火重生。以此為例,人走進了景德鎮,也像把靈魂交給了歷史,千年文脈不斷,文明薪火相傳。
第三站鄱陽縣:
千湖之城的草海與江湖
世人皆知鄱陽湖,卻不知鄱陽縣,更不知道是先有鄱陽縣,再有鄱陽湖。包括我。
在來之前,這趟旅程,我留給鄱陽縣的時間只有2天,沒想到卻是最驚喜的一站。
鄱陽縣城風光
17日早上8點,從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出發,駕車約1小時24分,便到達了鄱陽湖城悅麓酒店。小憩過后,從酒店出發,駕車約27分鐘就到了鄱陽湖大草原。
鄱陽湖大草原
這個季節,廣袤的草海青翠碧綠,風過時如波浪翻涌至天際,隨手一拍都是Windows桌面級畫面。
遺憾的是,此季,候鳥還沒飛來。不過聽當地人說,這里是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10月后,反嘴鷸、豆雁、野鴨、東方白鸛以及鷺類等數十種越冬候鳥將從西伯利亞等地如約而至,倏然展翅,就是“飛時不見云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的奇觀。
雖沒候鳥,在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有個候鳥樂園,仍然可以觀白鶴翩躚、天鵝引頸,還有美洲紅鹮、東方白鸛、東非冠鶴等各種珍稀鳥類,零距離對話,它們的叫聲超治愈。
過完“閑云潭影日悠悠”的一天,晚上回到縣城,一頓全魚宴可謂是“功德圓滿”。
鄱陽縣是農業和水產大縣,縣內有大小湖泊1067個,物產豐饒,素有“千湖之城”“魚米之鄉”的美譽,因而鄱陽人擅烹湖鮮。什么鱖魚、黃丫頭、銀魚、白魚……各式魚類做法多樣且滋味豐富。
紅燒鱖魚
湖城三色魚
比如紅燒鱖魚鮮辣,銀魚羹潔白肥嫩,入口爽滑細膩。豆腐燉白魚,魚肉外韌內軟,豆腐吸滿湯汁后比魚肉更鮮美。還有雜魚煲,各式魚類用砂鍋燉煮在一起,雖叫不上來每一條魚的名字,但每一口都鮮香無比,直入內心。
這些都是只有在當地才能享受到的地道風味。不由感嘆,這座千湖之城,果然深諳“靠湖吃湖”的真諦。
縣城一日游,行程滿滿當當
饒州古鎮的午時有種油畫般的質感。青磚黛瓦的街巷里,80多歲的中國非遺脫胎漆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丁國坤大師正手抹橄欖油,對一尊脫胎漆器花瓶進行反復來回擦拭。這是脫胎漆器的最后一道工序——搽青,能保留漆面的柔和光澤度。
饒州古鎮
從饒州古鎮到永福寺塔、芝山鄱陽樓,都僅有十幾分鐘的車程,就讓自己在歷史古建的宏大敘事里留下了足跡。登上鄱陽樓,視線無限延展開去,范仲淹在此所作“云飛過江去,花落入城來”的閑適怡情似乎穿透了時光,仍未消散。
鄱陽樓
當然,鄱陽縣的歷史文化還有一大值得去深刻體驗的部分,即瓦屑壩移民文化。
站在鄱陽縣蓮湖鄉的瓦屑壩遺址上,腳下是層層疊疊的陶瓦碎片,眼前是鄱陽湖煙波浩渺的壯闊。
這片被稱作“江西老表”精神原鄉的土地,是中國八大歷史移民地之一。600多年前,214萬江西移民從這里出發登船,沿鄱陽湖入長江,開啟了“江西填湖廣”的壯闊征程。
在瓦屑壩鄉愁碼頭遠眺,仿佛能看見移民船隊順江而下,在“湖廣熟,天下足”的繁榮后,又開啟了“湖廣填四川”的新篇章。這條遷徙鏈也將鄱陽縣和重慶緊緊相連。瓦屑壩不少移民后裔的家族譜牒顯示,其先祖經湖北遷至重慶,最終扎根兩江大地。所以,這里也可以說是江西、川渝血脈連結的歷史坐標和精神家園。
浸染了一身的鄉愁,回程時,不禁思索,當我們站在長江上游的朝天門碼頭,或許該記得:腳下這片土地,曾有鄱陽湖的波濤,有瓦屑壩的碎陶,更有萬千移民辛勤寫就的開拓史詩。
鄱陽,值得再來,期待下一次相會。
記者手記:
從南昌的煙火、景德鎮的泥土到鄱陽的江湖,這條線路像一首三行詩:第一句寫英雄榮光,第二句繪文化之根,第三句落筆處,是阡陌縱橫,物華天寶,風景如畫的現代美麗鄉村。
返程時特意繞道鄱陽湖大道,稻田與湖面在春風中交替登場。這湖光水色,不就是鄱陽縣最大的風景嗎?
如果你即將出發,請記得鄱陽湖最佳觀鳥期是11月至次年3月;景德鎮周六陶溪川夜市必逛,年輕創作者的作品比流水線瓷器更有故事;南昌地鐵可直達滕王閣,夜游、白天都有韻味。
上游新聞記者 張雪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