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羊城晚報
4月28日上午,《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帶一路”》叢書中國廣東創作體驗基地成立暨廣州市南沙區鐵英學校“躍麟”考古社團授旗儀式在鐵英學校報告廳舉行。相關機構代表與專家、鐵英學校師生與家長代表,以及十里方圓社區居民代表近四百人共同參加此次活動。
據悉,《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帶一路”》叢書創作基地由塔吉克技術大學(以M.Osimi命名)、北京大學公眾考古與藝術研究中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學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等2國多家機構于2019年共建合作,旨在聯合推進中塔兩國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科技后備人才的培養,促進兩國“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
活動上,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崔頌東,2019年中塔共建相關科教項目中方工作組組長、原中國科學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李耀棠,以及南沙區鐵英學校總校長陳暾共同為《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帶一路”》叢書中國廣東創作基地揭牌;學校黨支部書記梅杰向“躍麟”考古社授旗。北京大學公眾考古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思渝向考古社授予“守華夏之器、守炎黃之根”的銅牌,并做“探尋文化遺產密碼”的主題講座,鼓勵同學們一起做“中華遺產的保護者、中華文明的詮釋者、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據悉,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研究員,王思渝將帶領學生及十里方圓社區學子開展“古井、村落與‘一帶一路’建筑”課題研究,通過田野調查、3D建模等形式活化本土800年古村歷史。
現場,叢書副主編鄭毅騫介紹了應用3D打印與人工智能技術呈現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教學實踐案例,引發同學們濃厚興趣。據介紹,學校師生將在國內專家的帶領下,用科創技術語言“繪制”中國與‘一帶一路’文明國家相似、相近的人類文明,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探索“人工智能+語文、歷史、地理、美術、音樂”的跨學科融合的創新模式。
李耀棠致辭時表示,“民心相通”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重要實踐,應當在各國青少年心中播撒友誼和交流的種子。此次鐵英學校師生通過靈活應用3D打印與人工智能技術,“繪制”各國文明元素,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創新。
陳暾表示,接下來,南沙區鐵英學校學生將在中國科學院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以綜合應用3D打印、人工智能技術為主線的多種科創活動,用科創元素共繪“美美與共”文明畫卷。
躍麟考古社團完成高崗遺址考古研學
全國中小學考古社聯盟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發起,自2008年成立中國第一家中小學考古類社團以來,目前國內已有近200所中小學組建了考古、歷史與文化遺產社團。王思渝表示,今后將繼續秉承“植根鄉土、知行合一、與教育相結合、與社會共分享”的理念,提供豐富多彩、富有創意的學習實踐活動,助力中小學學生了解考古、了解北大、促進更多的學生成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