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作為“中國蔬菜出口第一縣”,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年出口蔬菜超過60萬噸,出口常年占濰坊市的60%以上、山東省的1/7,在業界有“世界的菜籃子”美譽。
然而,在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在國際市場上“暢通無憂”的安丘優質農產品,在國內市場卻名聲不顯。近年來,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背景下,安丘全力打造優質出口農品產業鏈條體系,以聚力打造全域生態農業示范縣為抓手,叫響“安丘農品、國際品質”這一獨特IP,全力擦亮“安丘農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深耕國際市場近20年,安丘已基本實現了優質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管控和全鏈條優化升級。2024年以來,安丘瞄準國內農產品消費升級這一新賽道,統籌‘人地錢’,以打造‘中國生態農業第一縣’為目標,正全力走出一條‘模式業態更優、綠色品牌更強、生態價值更高’的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安丘市委書記賈勤清表示。
沃土生金:“好稟賦+硬監管”筑牢生態底座
4月22日,晨霧未散,位于輝渠鎮的萬畝谷田泛起新綠。“這小米熬粥能掛三層油皮,是鐵鍋里熬出的老味道。”白山頭村小米種植戶李有好說。
走出丘陵,來到平原,在凌河街道的匯海生態農場,咬開沙瓤西紅柿的瞬間,童年記憶在舌尖蘇醒。“‘兒時味道’成為高端市場的通行證,秘訣在土壤里。”匯海生態農場負責人賈國亮掀開發酵罐,菜葉秸稈正變成酵素菌肥,傳統農法嫁接現代科技,讓土壤活性與農產品風味共生,“通過種養循環技術,我們的生態蔬菜年收5到8茬,成本降20%售價反增兩成。”
好土好水出好品,安丘在自然稟賦上有顯著優勢。作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安丘地處北緯36°這條“黃金緯度線”,光熱資源豐富,境內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地貌兼具,有48條河流滋潤,大面積耕地富含硒元素。
好農品還需硬監管。作為“世界的菜籃子”,安丘自2007年開始,就堅持用“國際最嚴標準”抓農產品質量,堅持全域全程監管,成立副縣級的“農安辦”,組建山東省首支108人的專職農安員隊伍,配備16輛流動食用農產品管理服務車,每年完成抽樣檢測10萬批次以上。實行最嚴厲的“合格證+二維碼”市場準入制度,嚴把“源頭控制、過程監管、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四道關口,筑牢農產品質量安全根基。
“優良的自然稟賦,加上嚴格的質量監管,是安丘推進全域生態農業縣建設的底氣所在。”安丘市市長喬日升說,“安丘出臺《扶持生態農場和設施農業發展的十條措施》等政策,在現代設施農業貸款貼息、農業產業項目扶持、農產品質量免費檢測、生態農場獎補等多個領域,為各類主體發展生態農業提供全方位支持,旨在為安丘優質農產品‘加碼賦能’。”
政策搭臺:“強主體+補短板”強化生態基因
在位于吾山鎮的合力牧場,1500頭奶牛“住”進智能牛舍,糞污經厭氧發酵變成沼液有機肥后,再直達種植區。“過去聞著臭,現在看著喜。”負責人張維濤算了一筆“生態賬”:沼液肥滋養出12種綠色食品認證果蔬,生態白菜、韭菜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評定,年銷售額破500萬元,農場還帶動周邊5個村戶均增收5000元。
在新安街道康興生態農場,負責人馬炳超操作手機即可調控46跨連棟大棚,這座山東目前最大的櫻桃設施大棚,與在建的26個草莓、蔬菜大棚等,成為安丘“生態農場+設施農業”的樣板。
“公示后不到10天就收到了10萬元獎補資金。”馬炳超特別感謝安丘今年為扶持生態農場出臺的政策。目前,包括康興農場在內的首批20家示范農場已領取200萬元獎補資金,各類經營主體累計爭取涉農貸款5.91億元。
除了多元并舉“強主體”,安丘還全力補齊生態農業的“短板”。比如,聚焦有機肥成本高、質量參差不齊等短板,安丘由國企領投成立有機肥公司,根據當地主要農產品需求推出精準配方,再以成本價直供農戶,不僅有效降低了有機肥使用成本,還推動秸稈、糞污利用率達95%、90%,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下降。
“生態農業是鄉村振興的金鑰匙,要統籌‘人地錢’等資源要素全力開辟新賽道。”喬日升強調。對此,安丘《十條措施》針對性出臺了“設施大棚畝均最高補5萬元”“生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最高200萬元”“示范農場獎補5萬到10萬元”等精準扶持政策。同時,組建市級生態農業專班和“安丘農耕”品牌運營公司,招招直指產業痛點。
多元政策搭臺,生態農業唱戲。安丘已有1400余家農場實現生態化轉型,帶動生態種植面積達30萬畝,“大棚連片、農場成群”等生態農業經營格局初現。
雙輪驅動:“嚴標準+亮品牌”實現生態賦能
“我們用生物質炭改良土壤,就像給姜田做SPA。”在山東斧創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農業集團共建的全國首個抗性姜苗工廠化育苗中心,首席技術官孫大勇托起抗性姜苗“安姜1號”贊嘆道,“既能吸走重金屬,又能養出好菌群,土傳病害減少90%,干物質提升30%,出口價翻倍。”
在安丘,政府主導建設“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農場”產學研用標準聯盟,已制定14項技術標準,其中斧創生態大姜全產業鏈標準成為輸出全國的行業金標。
生態標準持續輸出與種植技術升級推廣,正為安丘構建起全球化的綠色品牌矩陣:13種農產品獲生態原產地保護評定,13種“土特產”加貼國際生態溯源標簽,119個綠色有機品牌形成梯隊儲備。其中,“安丘大姜”“安丘大蔥”不僅躋身首批歐盟地理標志保護名錄,后者更以品類全國唯一入選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名單,實現“國際認證”與“國家背書”的雙重加持。
好產品還需硬推廣。為讓生態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安丘今年以來創新推行“質量安全碼+生態原產地碼”雙認證體系,為全市13萬多家生產經營主體建立數字檔案,對70余種果蔬實行“田間到舌尖”的全程追溯,筑牢了“安丘農耕”的品牌底座。
安丘市委常委、副市長劉娜自豪地說:“通過構建覆蓋56種農作物的生態化過程管理體系,安丘年產生態果蔬超200萬噸,20個獲國家地理標志、名特優新認證的品牌農產品平均溢價達25%。每8分鐘就有一個標準貨柜發往海外,連續15年穩居山東農產品出口榜首,打通了農業‘標準立基、品質說話、品牌贏市’的生態增值通道。”(鄭暉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呂兵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