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打仗最為重要的資源,不是看有多少兵員數量,而是看前線將領的指揮水平。
解放戰爭開打之前,國民黨有500萬正規軍,而我黨只有100萬,最終結果卻是我黨贏了,一個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國民黨將領的整體軍事素質不如我軍。
我軍能征善戰的將領太多了,1955年首批授銜的將帥就有千人之多,這當中,最能打的五位,一般公認為:彭總、林總、劉帥、徐帥、粟裕大將這5個人,他們每個人都獨當一面,尤其在解放戰爭期間,都是我軍絕對主力的軍事主官。
彭總的一野(即西北野戰軍)在西北,牽制了胡宗南集團十幾萬大軍,解放了大片國土。
林總的四野(即東北野戰軍)直接發起了遼沈戰役,參與了平津戰役,百萬大軍從冰天雪地的東北直接打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島。
劉帥的二野(即中原野戰軍)參與淮海戰役,中野前身晉冀魯豫野戰軍承擔了艱苦的挺進大別山任務。
徐帥負責華北軍區的第一兵團,與閻錫山30萬大軍作戰,將全部晉軍全殲在山西境內。
粟裕負責三野(即華東野戰軍)的軍事指揮,主導了規模龐大的淮海戰役,以60萬對80萬。
可以說,解放戰爭絕對不能少了以上五人,他們也是我軍大兵團作戰的頂尖將領。
1948年9月,我軍發起濟南戰役,開啟了戰略決戰的序曲,其后陸續進行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一般而言,到1949年9月,我軍已將國民黨賴以發動內戰的主要軍事力量盡數殲滅(1950年雖然還有西藏、海南島、臺灣島沒解放,但主要軍事行動在1949年已經結束了)。
可以說,從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這一年的時間,是我軍將領最繁忙、任務最重、壓力最大的時期,他們的頭腦需要持續地高速運轉,不眠不休地時刻關注戰場,不停地進行戰場轉移,這種高強度的作戰,嚴重影響了很多將領的健康,很多將領的身體逐漸不行了,尤其是最能打的五個人,他們承擔的工作任務更重,對身體是一種極限煎熬。
于是,本就身體不好的徐帥,在太原戰役后期持續高燒、胸膜炎癥狀,甚至出現昏迷情況,一直躺在擔架上指揮。
林總在衡寶戰役之后,身體就徹底撐不住了。林總有一次破例吃了一個梨子,結果正是這個梨,讓他腹瀉了一晚,大大地耗盡了元氣。從此之后,林彪便只能在病床和擔架上批閱文件、指揮作戰。
粟裕一直有?美尼爾氏綜合征?(前庭功能障礙),經常劇烈頭痛和眩暈,到1950年6-7月,粟?;I備解放臺灣工作時,已經多次暈倒,需臥床休息。1950年8月,安排去青島療養了。
可以說,在1950年,除了彭總和劉帥,徐帥、林總、粟裕大將相繼身體都出現問題,已經不能進行高強度的作戰指揮了。
因此,我軍幸好是在1948年就開始進行戰略決戰,到1949年基本消滅了國軍主要軍事力量,鎖定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否則等到1950年,徐、林、粟三位頂級名將病倒了,這對于我軍來說,真的很難選擇另外三個人來替代他們,因為他們在解放戰爭幾乎是無可替代的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