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塵埃與霓虹間找尋精神棲居
——讀汪鑫《距離:漂在北京的那群人》
(文/張實國)
五一放假前夕,單位事情較多,工作繁忙。我還是認認真真的讀完了汪鑫老師新作《距離:漂在北京的那群人》。
當我收到汪鑫老師新作時,這本設計新穎,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在塵埃與霓虹之間打撈生命重量的書時,特別高興。汪鑫老師親筆題寫:故事會老去,讀故事的我們永遠年輕。
我把這本書作為今年世界讀書日的必讀書籍,便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讀后大快朵頤。
在城市的霓虹燈下,每一個奔波的身影都懷揣著夢想與希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詩和遠方。在夢想與現實的落差中,如何找尋靈魂的棲息之所?這本《距離:漂在北京的那群人》給出了答案。
作者汪鑫,現居北京,先后在出版社和文學網站從事編輯、策劃與運營管理工作。憑借深厚的創作功底,在歷史人文領域深耕20余載,擅長以多維視角構建社會群像圖譜,捕捉普通人在時代變遷中的命運軌跡。用細膩筆觸勾勒出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的命運起伏。曾出版多部作品。
前幾年,通過青年作家網的幾次活動,與汪老師多次微信聯系,又因出版散文集《月光灑滿故鄉》和詩集《詩韻如歌》,聯系較為密切,只是微信電話聯系,未曾謀面。直到2024年7月26日,在泉城濟南舉辦的第32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才有幸與汪鑫老師見面。汪老師身為青年作家網總編輯為人謙和,待人誠懇。我們之間的交流沒有距離。
北京,這座古老又現代的大都市,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在時間的洪流中書寫著無數動人的篇章。在這里夢想與現實交織,挑戰與機遇并存,多少人離開家鄉到北京打拼,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奮斗故事。由于曾有過在北京生活的經歷,我渴望讀懂那些北漂的故事。
《距離:漂在北京的那群人》記錄那些與你我擦肩而過的面孔,講述著“熟悉的陌生人”的故事。這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部鐫刻在城市脈絡里的溫暖史詩。你會記住《三個孩子的老張》,他的人生像被反復揉皺的快遞單,生活的磨難如影隨形,可女兒的“985”高校錄取通知書,讓他在塵埃中看到了熠熠星光。老張與家的距離,不再是村頭到村尾的路程,而是城市與鄉村之間那數百里甚至是數千公里的漫長路途。這遙遠的距離并沒有消磨他們的愛與責任。在異鄉拼搏,是為了縮短子女未來道路上的距離,讓他們生活的更好。
《情場失意的小劉》,小劉在愛情與事業的漩渦中不斷掙扎,卻始終沒有放棄對未來的向往。在純粹的愛情中,距離應該是心靈的共鳴,是相互理解和包容所縮短的差距。這些平凡又偉大的北漂人,用滿身傷痕拼湊出生活的拼圖,把遺憾化作前行的動力。
《廣場舞的“一枝花”葛阿姨》,葛阿姨身著廣場舞紅裙,歷經歲月滄桑,從下崗潮的寒冬走到如今,用堅韌詮釋著生活的真諦。這人與人間的距離,并非僅僅取決于血緣,而是取決于人心。真心和善良,跨越了血緣的界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單親爸爸元三》,單親爸爸元三的故事,顛覆了傳統家庭敘事與成功學神話。作為IT創業者,他的經歷撕開了“大眾創業”時代的華麗外衣:沒有資本青睞的奇跡,沒有逆襲翻盤的熱血,只有“歸于平淡的經營”。這種反高潮設計,恰是對北漂群體真實生存狀態的忠實記錄。當他在深夜修改代碼時,兒子的睡顏與電腦藍光構成雙重鏡像,折射出父職角色在都市生存壓力下的重構——育兒不再僅是血緣責任,更是抵御異化的精神錨點。作者通過元三的平凡堅守,解構了創業敘事中的英雄主義,將“活著”本身升華為抵抗工具理性的詩意宣言。
作者筆下的邱力去年與姐姐的公司也有了新的發展,每次直播帶貨銷量越來越高。子禾與朋友一起創業的故事,是無數北漂人的縮影,也是每一個在城市中拼搏者的心聲。我們帶著不同的傷在人間趕路,卻在擦肩而過時,聽見了彼此靈魂的共振。當你翻開這本書,會在字里行間遇見那些熟悉的身影:抱著電腦穿梭在寫字樓的邱力、送女兒上學的朱珠、為夢想熬夜修改設計稿的崔亮亮。當你在早高峰的地鐵上或許會遇見向他們一樣的我們。原來,我們都在同一片星空下。
這本書不僅僅是個體的經歷,通過復調敘事策略,作品將散點透視的個體遭遇編織成社會轉型期的精神地形圖。當崔亮亮們在凌晨的格子間修改設計稿時,他們的焦慮不僅來自職業競爭,更是齊格蒙特·鮑曼所言“液態現代性”中身份流動的必然困境。鮑曼所指的‘液態現代性’,強調當代社會身份如液體般流動不居的特性——這恰是北漂群體焦慮的深層根源。這種將微觀敘事與宏觀批判結合的創作取向,使文本超越了普通職場文學,成為記錄城市移民精神史的典型樣本。
《從大廠辭職的邱力》到《活成自己喜歡的子禾》《負重前行的何校長》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而又充滿希望的世界。這里,不是繁華都市的浮光掠影,而是那些與我們擦肩而過,卻又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普通人的生活軌跡。作者并未沉溺于絕望敘事,而是以“平民史詩”的筆法,在裂縫中播種星光。老張女兒考入北京的希望、小劉在快遞車轍中找回的尊嚴、元三與兒子相擁時的溫暖,這些“微光轉折”構成了對抗異化的精神疫苗。
汪鑫用手術刀般的敘事解剖城市肌理,當敘事的手術刀剖開都市的毛細血管,在霓虹閃爍的北京與夢魂牽繞的故土之間,丈量飄泊與扎根的距離,夢想與現實的落差里,讓靈魂不再流浪,讓身體找到棲身的方向。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更在于啟示:在加速社會的眩暈中,普通人用傷痕編織的生存美學,恰是照亮異化暗夜的星叢,在創口中注入人文主義的血清。當合上書頁時,那些關于距離的故事已化作理解與共情的橋梁——在漂泊與扎根的永恒辯證中,每個靈魂都能找到自己的棲居方式。
作者簡介:張實國,文學創作一級,青年作家網簽約作家,山東省齊魯文化之星、山東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部分詩歌散見《延河》《黃河文學》《今古傳奇》《中國人口報》《人民武警報》等國家、省市報刊。著有詩集《詩韻如歌》《感受四季》,新聞作品集《與新聞結緣》,詩歌合集《十詩人詩選》(2019年卷),散文集《月光灑滿故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