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 實習記者 梁思涵)4月27日,“全國最后一只斑鱉生活在蘇州”的話題登上抖音熱搜榜第一,引發公眾廣泛關注。這只斑鱉名叫“蘇蘇”,生活在蘇州上方山森林動物世界,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比大熊貓更為珍稀。目前全球發現的已知斑鱉僅剩2-3只,中國境內僅存此1只,越南可能還有1-2只。
公開資料顯示,斑鱉(Rafetus swinhoei)隸屬龜鱉目(Testudines)、鱉科(Trionychidae)、斑鱉屬(Rafetus),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淡水龜鱉動物之一,其背甲呈灰綠色,布滿獨特斑點,頭部有獨特條紋,故名“斑鱉”。它們的背甲可長達1米以上,體重超100公斤。斑鱉生存需要潔凈的淡水,其偏好沙質河床。屬于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為食。
據了解,斑鱉繁殖極其困難,這種生物性成熟晚,需要15-20年時間。此前中國僅存的唯一一只雌性斑鱉“湘湘”曾與“蘇蘇”嘗試進行配對。然而,在進行了四次人工授精嘗試后,“湘湘”雖然產卵,卻始終未能成功孵化出后代。2019年4月,專家團隊在進行第五次人工授精的嘗試后,“湘湘”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此后,現存個體可能全為雄性,自然繁殖幾近停滯。
2009年,雌性斑鱉“湘湘”在蘇州動物園曬背。呂順清 攝
斑鱉歷史上分布于中國的長江流域、紅河流域以及越南的部分地區。然而,由于多種原因,斑鱉如今已經瀕臨絕境。一方面,河流污染、筑壩以及岸線開發等人類活動,導致其棲息地大量喪失;另一方面,傳統的藥用和食用需求,使得斑鱉長期遭到捕殺,數量逐漸減少。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室副主任、院“龜鱉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李偉副研究員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對于加強淡水龜鱉及生態物種的保護,應該加大瀕危現狀及保護意義的宣傳,嚴格打擊非法捕撈、貿易,同時注重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針對瀕危物種啟動國家級搶救計劃,設立專項保護基金支持專業保護組織和科研機構,推動保護生物學研究技術的突破;重點資助龜鱉動物繁育生物學研究,開發輔助生殖技術,利用環境DNA技術監測潛在野生種群。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龜鱉遺傳育種創新團隊目前已經攻克了人工圈養條件下黿繁育和苗種培育的技術難題,利用人工圈養的4只黿成體,建立起了1000余只不同年齡的幼黿群體。”李偉提到,黿與斑鱉類似,同屬于鱉科物種,具有相似的生物學習性和生態位,這一研究成果可能能夠為這類瀕危動物的保護帶來一些啟示。此外,基于團隊開發的鱉科動物通用性別鑒定技術結合環境DNA技術,可用于野外雌性斑鱉個體的尋找,并利用團隊在瀕危野生動物黿保育研究中的經驗,為斑鱉種群的恢復提供理論可能性。
斑鱉的存在見證了生物進化的奇跡,也對生態保護敲響了警鐘。李偉呼吁全社會關注瀕危物種保護,避免“孤獨滅絕”的悲劇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