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瑞 周霄航
在魯北平原的晨光中,三個文化地標正編織著陽信縣水落坡鎮的振興圖景——水韻古街的飛檐翹角倒映著黃河大集的喧騰,劉古良村的民居回響著非遺傳承的韻律,而深藏其間的古家具產業鏈,則悄然完成著從商貿流通到文化賦能的蝶變。
陽信縣水落坡鎮“水韻古街”
4月5日,一陣響亮的鑼鼓聲,掀開了水落坡文旅融合的新篇章。在“2025春季黃河大集”第十五屆黃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節的盛景中,6700平方米的水韻古街化身時空長廊:青石板路上,國家級非遺陽信鼓子秧歌與《象王行》中國鼓交響共鳴;修復如舊的鐵匠鋪前,“社火年代秀”正通過沉浸式情景劇,將觀眾帶入六十年代的民俗畫卷。這場吸引數萬游客的文化盛宴,正是水落坡鎮“文旅+”戰略的生動實踐。
陽信縣水落坡鎮劉古良村
產業初現:古家具“出圈”,讓水落坡揚名
20世紀60年代,水落坡鎮的幾位村民為了改善生計,開始了“收舊”生意。那時,村民們騎著三輪車、推著板車,走遍全國各地,從天津等大城市的廢舊家具市場淘來炕桌、太師椅等老物件。經過簡單的修復,這些家具被轉賣出去,形成了“收舊—修復—轉售”的初級產業鏈。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老物件資源逐漸稀缺,村民們開始拆解古家具,研究其工藝。到了80年代后期,水落坡鎮轉型仿制生產,引入了傳統榫卯技藝,形成了“購買→修復→仿制→銷售”的工業化模式。
20世紀90年代,水落坡鎮因收藏、修復和流通明清古家具而聲名鵲起。老榆木雕花床、紅木八仙桌、榫卯結構的櫥柜……這些承載著時光印記的家具,不僅吸引了收藏家和商人的目光,更讓水落坡鎮成為北方古家具市場的“活化石”。至90年代末,水落坡的仿古家具已占據北京、上海市場的半壁江山,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國最大的古舊家具集散地。
鼎盛時期,鎮上的古家具商戶多達數百家,工匠們埋頭打磨木料的場景隨處可見。水落坡的“古家具”標簽,就這樣被刻進了人們的記憶。
陽信縣水落坡鎮的古典家具展廳
古韻煥新:電商直播,打造多元家具生產
然而,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市場飽和,傳統家具產業遭遇瓶頸,如何將古家具與民俗文化結合起來,提升古家具價值?成了水落坡古家具從業者正思考琢磨的事。
水落坡的凌晨常被直播間的燈光點亮。從業者張磊通過直播電商拓寬銷售渠道,他依托大數據分析,開始直播帶貨,將古典家具與現代消費場景結合。
張磊的團隊選擇在0點至3點半進行直播,這一時段被平臺大數據驗證為“黃金流量窗口”,單場直播銷售額可達數萬元。這種線上轉型并非個例。自2020年起,當地政府推動37個特色專業村“觸網”,70余家企業及上千家店鋪通過直播、云訂單等方式實現線上運營,交易額逆勢增長。2024年中國水落坡第十二屆古典家具博覽會更是引入網紅帶貨模式,吸引全國買家在線“云逛展”,進一步拓寬了銷路。
直播不僅改變了交易方式,更重構了產業鏈。從業者通過遠程視頻展示工廠生產流程,讓客戶直觀感受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藝與文化內涵。而像吳劍鋒這樣的商家,則將老油燈、陶罐等舊物改造為文創產品,通過直播賦予其新價值,甚至遠銷海外。
面對老物件資源日益稀缺的挑戰,水落坡的匠人們開始從“收舊賣舊”轉向“新作如舊”。年輕一代手藝人回歸鄉村,將傳統榫卯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木雕師郭新澤以紅花梨木設計出可拆解的“平安魯班鎖”,既保留古法技藝,又融入益智玩具的功能性。而設計師楊志波則通過研究明式家具的比例與雕花,結合現代人體工學,打造出兼具儀式感與舒適度的新中式座椅,讓傳統家具煥發新生。
這種創新還體現在材料再利用上。舊門板被改造成桌面,老木料拼接為現代屏風,斑駁的漆面被保留為“歲月印記”,形成獨特的工業復古風格。當地企業甚至推出“市井火鍋餐桌”“新中式書房套裝”等主題產品,精準對接年輕消費群體對懷舊美學的需求。
濱州市“2025春季黃河大集”暨第十五屆黃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節上的舞獅民俗表演
文旅融合:孕育“民俗美學”,研學激活新流量
讓古家具不僅僅是家具,讓老物件不僅僅只有商業屬性。水落坡轉向“文旅+”戰略,以民俗資源重構產業價值。
依托古家具的文化底蘊,鎮上一條沉寂多年的老街被重新喚醒——水韻古街。青石板路、仿古門樓、老字號招牌被逐一修復,6700平方米的展區被用來還原鐵匠鋪、皮匠坊等傳統生產場景,此外,水落坡并開發研學游項目,兩個月內吸引1000人次游客,讓老物件從商品升級為文化載體。
“我們希望通過水韻古街,讓游客不僅能感受到水落坡的歷史文化,還能體驗到當地的民俗風情?!彼淦骆傸h委書記孟光表示,“古街不僅僅是一個旅游景點,更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平臺?!?/p>
當古家具與水韻古街形成聯動時,水落坡又將目光投向更深處——劉古良民俗村落。劉古良村保留著完整的魯北傳統民居,村民世代沿襲剪紙、泥塑、呂劇等民俗技藝。
這一次,水落坡沒有將村莊“博物館化”,而是選擇“活態傳承”。修復古民居、打造“十二工坊”,水落坡將家具產業與鄉村振興結合,形成民俗體驗與美學度假的新業態。
而當地的民俗社火“年代秀”也讓民俗“動”起來。民俗社火“年代秀”以上世紀70~80年代群眾熟悉的鄉村生產、生活原型為素材,高度還原了魯北鄉村,趕集、串門、過年等生活場景以及春耕、夏種、秋收忙碌的勞作場面。表演隊由百余人組成,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6歲,參演人員全部是土生土長的本地群眾,表演所需的100余種道具,正是當地的古家具。
濱州市“2025春季黃河大集”暨第十五屆黃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節上的社火民俗表演
民俗文化讓水落坡的文化拼圖有了“煙火氣”,也回答了“古家具從何而來”的深層命題。
當古家具的木質紋理浸染了研學游童的指尖溫度,當戲劇唱腔混搭著直播間的電子音效,文化共生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觸摸、可參與、可延續的鮮活生態。
從“收舊販舊”到“仿古創古”,再到“以文促產”,恰是水落坡破解“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樣本:古家具為古街注入靈魂,古街為村落引流,村落又反哺古家具以鄉土生命力。
如今,當人們再提起水落坡,想到的或許不僅是古家具,而是一個“文化共生”的生態圈——這里既有歷史的厚重,也有當下的活力,更藏著鄉村振興的另一種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