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陀螺游戲——音樂肢體交互劇場》前晚謝幕,為期1個多月的“數字繆斯——2025音樂科技融創節”在上海音樂廳落下帷幕,以“數字激發音樂靈感”為主題,180多位海內外藝術家以及技術人員參與的此次藝術與技術的融合創新音樂盛會,為我們展現了跨界、共創、破圈的未來圖景。2萬名觀眾饒有興致地感受到了奇妙的視聽盛宴。
《關于謊言的全部真相》以真人貼地表演與AI技術結合,創造了懸浮的“假象”
全球藝術家實驗劇目上海首演
開篇之作《未來詩·古箏與AI視聽音樂會》由藝術家組合“王萌+于淼”領銜,通過古箏泛音與AI算法波頻的交織,構建了一場“不完美協作”的詩意實驗。作曲家杜韻評價道,這部作品松弛而靈動,視覺與音樂跨界的深度令人驚嘆。
《蝶——旋律與光影的沉浸音樂現場》通過電子樂、鋼琴與動態光膜的即興互動,演繹生命蛻變的詩意;《陀螺游戲——音樂肢體交互劇場》則以虛實交織的舞臺設計,帶領觀眾穿梭于聲音記憶構建的魔幻現實世界。德國“尼可和領航者們”劇團帶來的音樂戲劇《關于謊言的全部真相》在上海舉行了亞洲首演。該團導演尼科拉·胡姆佩爾稱:“我們的作品相對比較抽象和詩意,充滿象征性,很多舞臺表述也不是那么直白,但我能感覺到——上海有很多觀眾與我們產生了文化上的共鳴。”
《關于謊言的全部真相》展示了AI技術可以讓瘦子瞬間成為肌肉男
音樂擁抱技術共同探討行業發展
融創節匯聚了音樂、科技和產業等跨界人士,圍繞“音樂與科技的共生變革”為題,探討音樂與科技的共生路徑。“尼可與領航者們”劇團總經理奧利弗·普洛斯克提出:“我們永遠要問,藝術家需要怎樣更好地利用AI等技術,技術是朋友嗎?這是一個挑戰,確實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
上戲科技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鐵鐘在《線下大空間沉浸演藝》中分享了音樂與科技結合的VR大空間的探索:“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大家走進上海音樂廳就能感受到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這座近百年建筑。”
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產品邏輯、基建服務和商業模式時刻都在變化,投資人和創業者在“創投分享會”上,共同探討如何推動音樂科技行業的未來。
全民共創技術與藝術共生的未來
音樂廳,是藝術家的舞臺,更屬于廣大市民百姓。觀眾和聽眾,未來也會從旁觀者轉變為“共創者”。可以互動演奏的智能樂器以及相關工作坊,已成為大眾最喜歡的“音樂玩具”。
《Digital FUN——科技藝術和AIGC的普及與行業應用工作坊》《從敦煌代碼到瓷都新韻:科技賦能藝術考古與聲景共創工作坊》《樂器的進化——從人機交互到腦機接口科普工作坊》也吸引了許多觀眾來探訪……從AI生成藝術到空間敘事,從敦煌聲景復活到腦機接口音樂實驗,工作坊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解碼未來藝術的窗口。
對于藝術家,音樂與技術的融合創新是本能探索;對于公眾,AI等技術讓原本有門檻的樂器演奏變得樂趣無窮,形成可參與、可體驗、可思辨的藝術實驗室;對于城市,科技賦能海派文化,將助力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原標題:《藝術家和大眾 共創音樂和技術的未來 ,“2025音樂科技融創節”收官啟示》
欄目編輯:黃永順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朱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